要闻

铜梁发现雍正年间古石碑 主人是翰林王恕的妻子

2014-07-03 09:43    来源:华龙网
2014-07-03 重庆

王恕的后人展示自己在安居古城附近拍到的墓碑。重庆晨报记者 甘侠义摄

  错斩铜梁翰林王恕 乾隆曾赐他金脑壳?后续>

  去年在寻访重庆城市文脉“民居大院系列”中,重庆晨报曾揭秘铜梁籍翰林王恕的故事。昨日,王恕的后人王宁从北京回到重庆,他此行是为了呼吁保护一块有280多年历史的石碑,这是安居古镇一处雍正年间的诰封宜人碑,主人正是翰林王恕的夫人。

  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

  翰林王恕是铜梁安居人。安居古镇位于涪江、琼江交汇处,自宋代便出进士,明清更甚,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琼江书院,现为安居小学,校内存有1882年碑刻《迁修琼江书院记》。

  “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这句流传甚广的话,说的就是王恕和他的两个儿子王汝璧、王汝嘉。

  王恕是什么人?铜梁县安居古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肖刚介绍,王恕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为从小生活在铜梁安居古镇的鼓楼山,故号“楼山”。康熙六十年(1721年),王恕高中进士,被点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官清廉,历任吏部员外郎、郎中,广东道监察御史、按察史、布政史,福建巡抚等,官至从二品,死后被乾隆皇帝钦指巴渝唯一列入国史的清代名士。

  他的儿子王汝嘉也是翰林,参与编撰了《四库全书》,另一个儿子王汝璧则曾任安徽巡抚、兵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等,官比父亲王恕当得还大。

  诗集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74岁的王宁老先生是王恕的后人,他近年来都住在北京的儿子家。王宁老先生说,他曾在位于国子监街的北京文庙内的历代进士碑刻上,找到刻有王汝嘉、王汝璧名字的石碑。在他带来的照片上,石碑上刻着的字清晰可见。

  为了寻找先辈翰林王恕的历史证物,王宁不仅去了北京文庙,还到了北海公园旁的国家图书馆。令他兴奋的是,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内,他找到了王恕和儿子王汝璧的诗集。诗集共有八卷,其中,王恕两卷,王汝璧六卷,共有诗词上千首。王恕喜欢用“楼山”这个字号,因此诗集就叫做《王楼山诗集》。

  王恕的诗集流传下来的极少,非常珍贵。目前,《楼山诗集》在重庆市图书馆中有藏本。

  湖广填四川落户于铜梁

  王宁介绍,翰林王恕真正的出生地,其实是在安居古镇的鼓楼山,乡亲都喊这里叫“翰林坝子”,分上坝、下坝。王宁小时候就住在这里,但现在大部分建筑已经消失。这里的门楣上曾挂有御赐的木牌匾,上面写着“翰林院”三个字。

  有一些家训,现存于王恕后人的字辈中:“家庭培德厚、光辉永大昌、湖广传道训,安邦定国才。”王宁说,王恕的后人都按这20个字作字辈,自己原来的名字叫做王培志,就是培字辈。

  家谱没有了,仅存的“字辈谱”揭秘了王恕的家族历史。可以看出,王家原是清代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由湖广地区迁徒至铜梁落户。

  翰林夫人受到雍正诰封

  离“翰林坝子”不远的密林,就是发现古碑的地方。

  这块古碑的主人是谁?在王宁带来的照片上可以看到,碑文上写着“雍正拾年拾壹月 吉旦皇清诰封宜人王母周太君之墓”,雍正十年是1732年,石碑距今已有282年,主人应是翰林的原配妻子周夫人。

  据介绍,清代皇帝诰封,诰封就是诰命封赏。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这是古代对女子的等级册封,翰林王恕的原配夫人,在清代是五品以上。

  而落款的两个名字,一个是王汝彭,一个是王汝涓。王宁说,当年翰林王恕共有4个儿子,古碑上留下的是周夫人两个儿子的名字,周夫人去世后王恕再娶,才有了王汝嘉、王汝璧,后来的两个儿子更为有名,因此历史记载多一些。

  石碑上其他字迹都很清晰,但王汝涓的“涓”字有些模糊难辨。王宁认为,湘江有条支流名为涓水河,而王家是湖广填四川来的,“涓”字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历史中,消失的东西太多了,幸运留下来的,希望能够得到保护,专家也可以现场看一看。”王宁说,因为两百多年的风吹日晒,古碑的风化已经非常严重,如果不加以保护,这也会慢慢消失。

  目前,安居古镇正在进行整体打造,相关负责人介绍,将进行实地查看,纳入保护范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新闻回顾:错斩铜梁翰林王恕 乾隆曾赐他金脑壳?探秘科甲坊

10月27日,铜梁安居古镇,王家大衙门的堂内相当精致。记者 许恢毅摄

  “只有王家科第盛,街头高耸木牌坊。”在清代名士谈昌达的《竹枝词》中提到的这座牌坊,就是涪江、琼江交汇处的铜梁县安居古镇里早已消失的科甲坊。

  说起科甲坊,就得说到一个人:王恕。“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说的就是王恕和他的两个儿子。王家大衙门是王恕的祖宅,科甲坊就是御赐给王家的。

  曾经高耸的科甲坊,为何会消失?已凋敝的王家大衙门,以后会何去何从?乾隆帝怒斩王恕的民间故事,是不是确有其事?

  近日,记者走进王家大衙门,还原消失的科甲坊。

  王恕其人

  康、雍、乾三朝为官

  在安居古镇上,说到王恕和王家大衙门,不管老幼妇孺,都能说上几句。

  王恕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字中安,因为从小生活在鼓楼山,故号“楼山”。王恕自幼家贫,有记载称他18岁时夜读,因为没有钱买蜡烛,只得点燃竹槁照明。

  康熙六十年(1721年),王恕高中进士,被点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任吏部员外郎、郎中,广东道监察御史、按察史、布政史,福建巡抚等,官至从二品。

  据史料记载,王恕为官清廉、治事不苟,遇事秉公决断,在任时冤狱多平反。

  他遭遇过两次较大的挫折。一次在福建主持乡试,由于监考失察,武生邱鹏飞得以五经考第一,大家都怀疑,王恕知道后,主动奏请复试,查出是其弟代作,王恕被降级调用,乾隆加恩改为留任;二是乾隆年间,任广东按察史的王恕,办理白大年奸情一案,为其平反冤狱删改供词,被召回京师接受审查,后改任浙江布政史。乾隆七年(1742年)十一月,王恕去世,归葬安居松林堡。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王家大衙门看上去依旧气势非凡。

  父子翰林

  在北京文庙石碑留名

  “王恕和儿子王汝璧、王汝嘉都是进士,是有名的‘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铜梁县安居古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肖刚说。王汝嘉也是翰林,参与编撰了《四库全书》;王汝璧曾任安徽巡抚、兵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等,官比父亲王恕当得还大。

  乾隆四十年,王汝嘉在翰林院掌修国史,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编修,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当时京城集中了全国3800多名文人学士,重庆籍有两人,王汝嘉就是其中之一。王汝嘉是“分校官”,主要负责校勘收录书籍,改正原书错讹,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初审意见,而且,王汝嘉也是其中重要的献书人。

  74岁的王宁老先生是王家后人,家住在南坪,近日,记者给他致电时,他正在北京的儿子家。王宁老先生说,他曾在位于国子监街的北京文庙内的历代进士碑刻上,找到刻有王汝嘉、王汝璧名字的石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民间传说

  乾隆错斩王恕不属实

  安居古镇老百姓中,流传着很多关于王恕的民间故事,流传最广、最知名的,就是乾隆帝厚葬王恕金脑壳。

  据传,一次,在宫内宴饮时,王翰林几杯美酒下肚,醉意顿生。“皇上行宫护城河环绕,实乃单玉带宝地。而愚臣的乡第双河拥抱,神龙潜藏,称得上双玉带的宝地。阳宅背靠化龙山,宅左有金冠桥、伏龙桥,宅右则是会龙桥、引凤桥。”本来听行宫风水不及臣子家祖宅,乾隆早已气得闷不做声,再是一会化龙、一会伏龙,乾隆帝大怒:“你也敢怀异心化龙、伏龙?”当即命武士将王恕推出午门斩首。

  事后,乾隆冷静下来,命钦差马不停蹄直奔安居查证,地形确与王恕说的无误。乾隆皇帝得知实情,深感愧疚。他下旨用黄金塑王恕之头,厚葬于王恕出生地,还下旨在王家老宅建一座牌坊,用来褒奖和哀悼这位科甲俊才。

  王家上下为了保全金脑壳不被盗,做了四十八道棺,并将这些棺材从安居八大城门抬出,分别埋葬于四面八方,而只有一道棺内装有金脑壳。如今,在安居各个村落都有翰林坟,老百姓说就是由此而来。

  经专家考证,《清史稿·列传九十五》载:王恕“补浙江布政史。旋卒。”民国《新修铜梁县志·人物》亦载:“以事左迁浙江布政史。寻卒。”又说,“乾隆七年,由福建巡抚降浙江布政史,仅一月,出送客,薨于舆。年六十有一。”由史料看来,王恕应属病故。

  为何有多个散落在各村落的“翰林坟”?肖刚分析,可能是由于安居老百姓多年来崇尚读书之人,把埋葬在此地的进士、举人之坟,渐渐都迁强附会成了翰林坟。

 

责任编辑:李皓
编审:罗梅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