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70年书写民生答卷 江津卫生健康事业一路逐梦幸福路

2019-11-11 09:20    来源:江津网
2019-11-11 19-3

70年时光流影,70年见证发展。从过去简陋的旧楼房,到现在崭新的医疗综合大楼;从过去简单的常备药品,到现在种类丰富的各类药品;从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老三样”到CR、CT、核磁共振、胸腹腔镜等先进设备配置……江津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在大步向前,江津群众享受到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的医疗惠民服务。

“万步有约”健康生活

70年时光流转,70年行业变迁。一直在变的是江津飞速发展的医疗水平,一直不变的是江津卫生健康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们是社会主义医疗事业的开拓者,他们是江津人民美好生活的守护者。

打造优质医疗环境 撑起群众健康“保护伞”

1952年,江津县卫生院更名江津县人民卫生院。图为1953年江津县人民卫生院在白沙镇红豆树时的住院部旧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江津区中医院

时光回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江津卫生设施和卫生资源奇缺,只有1所县级卫生院,8所乡卫生所,主要科室为内科、中医科,无病床设施,医院仅有些清创缝合器械,伴随着国家建设的步伐蹒跚起步。

1978年竣工的江津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

由于当时物资紧缺,医疗人员匮乏,医院基础设施落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江津的医疗卫生水平依然无法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80年代手术场景

“我是1982年参加工作,1989年调入江津区中心医院心内科,那个时候科室仅有3名医生,医生们既要管理住院病人,又要承担部分门诊工作……”江津区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付世全回忆起曾经艰苦奋进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迈进,江津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在1986年至1992年期间,江津投入财政资金361.6万元用于新建医疗业务用房2.51万平方米,改建医疗业务用房1.54万平方米。

2003年,江津区中医院四牌坊分院

仅2004年一年,江津就花费6500余万元,修建了江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津市人民医院感染病区、江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江津市妇幼保健院、江津市双福卫生院以及10个乡镇卫生院。至此,江津区医疗卫生机构体系初步形成。经过10余年的深耕细作,目前,江津区卫生健康系统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36个,设置病床8051张。每个镇街有1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村至少有1个村卫生室。患者步行30分钟就能到达就近的医疗机构,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目标。

内江400mA照光机

70年来,江津除了大力提升和改善就医环境,同样也在对医疗设备不断进行更新换代。

现代化手术间

门诊自助挂号机系统

截至2018年年底,江津区内各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总值达97853万元,拥有国家乙类大型医疗设备6台。

2018年潘太克斯电子胃肠镜

检验科设备

其中,64排128层及以上CT 3台、1.5T及以上核磁共振2台、直线加速器1台,数字X线摄影系统(DR)、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三大件”更是实现了全区医疗机构全覆盖。

德国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铺就全民“健康路”

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方便,是民生幸福工程的指向标。从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到统辖村卫生室进行门诊统筹,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全科医生培养,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加入医共体……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让江津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

80年代医护人员向患者做健康宣传工作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至此,赤脚医生作为一种医疗制度安排宣告结束,而1985年就成为了中国的“医改元年”。江津也在这一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医改中。经过30余年几代医务人员的不懈奋斗,今天的江津已经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和药事服务费,执行新调整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政策和医保报销政策,宣告“以药补医”旧机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江津公立医院改革“破冰”,成为全市唯一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的区县,每月药品直接让利群众600万余元。

现代化PDA扫码给药

“这次我父亲在区中心医院花了2万多元,没想到我们个人只出8000多元。”2019年9月25日,江津区几江街道五举村村民杨梅的父亲因胆结石住院治疗10余天,拿到出院结算单时,杨梅激动不已,“我们老百姓看病负担真的减轻啦!”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锻造疾病“防护墙”

2008年汶川地震,江津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赴灾区开展消毒工作

自1993年江津市卫生局设立防疫科,到2006年改名防保科,再到2014年重组为公共卫生科。数次名字的更改,见证着江津公共卫生事业的方向从以预防控制传染病为重点,逐渐转向以预防疾病发生、提高大众健康水平为重点。

医务人员为贫困山区孩子送去书籍及健康知识

从新中国成立初到今天,江津的公共卫生事业一直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践行对全江津群众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80年代初,江津成功实现“天花”灭迹,2003年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达到“零病例”目标,均无二代病例发生。

慢阻肺监测项目

今年49岁的吴明虎,作为江津区白沙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副科长,30年来,他一直扎根基层,大半辈子战斗在江津基层卫生健康第一线。“基层卫生院对传染病人的筛查工作是丝毫不能放松的,只要发现新的传染病患者,我就要第一时间与患者本人取得联系,上门了解病情进展,确保患者及时就医和防止传染扩散。”作为江津公共卫生事业节节攀登的见证者,吴明虎感慨良多。

“世界防治肺结核日”宣传活动现场

通过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江津区传染病发病人群从1983年766.02人/10万人下降至2017年276.16人/10万人,发病率下降177.38%。此外,江津还形成艾滋病“三位一体”的防治模式;实施“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管理体系;建成重庆市首个疫苗追溯系统,实现“一苗一码”的监管模式。

壮大卫生健康人才队伍 培养医疗 “排头兵”

80年代医务人员合照

医疗卫生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留住现有人才、吸引更多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梯队……是江津医疗卫生系统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第三届中医学会人员留念

新中国成立之初,江津只有医疗卫生人员61名,个体行医人员1023人。辖区内平均每289平方公里才有一个卫生机构,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0.01人。1978年,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江津的医务人员得到大幅扩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上升到2977人,为解放初期的2.7倍,平均每千人拥有卫计人员2.29人。其中,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由5人增至272人,为解放初期的53.4倍。

为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近年来,江津认真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目前,卫生健康系统共有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04人。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我第一次来江津的时候是2014年,那个时候就对江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津的综合就医环境发展非常快,对培养人才工作非常重视,走在西部区县的前列。”姜小良是重庆医科大学培养的临床医学博士,在2019年4月,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到江津区中医院泌尿外科担任科室主任一职,在这里,姜小良将多年所学倾注到科室学科建设中,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更多病人。

人才培养计划

除了加快引进人才的步伐,江津也落实了人才培养经费保障制度。根据江津区实际情况,江津政府出台了人才培养经费补助办法,对医疗系统的学历教育、上级进修人员分别给予经费补助,并推出学习期间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保证不变等政策。

截至目前,江津区共有卫生技术从业人员7200余人,评选区级高层级人才160名,聘特设岗位专业技术二级岗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已申请国家级研究项目(横向合作)、江津区科委和重庆市卫健委科研项目183项,发明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共22项。

70年后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2019年2月26日,江津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挂牌。在新时代发展的召唤下,江津区卫生健康事业将一如既往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一流的服务、精湛的技术”继续为江津150万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记者 陈珊 施婉莹)


2016年在新院区住院部旁修建儿童医院大楼,201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图为江津区中心医院新院区住院部和儿童医院

今日的江津区疾控中心大楼

江津区中医院德感本部

江津区二院外科大楼


  (记者 贺宝胜  罗梅)

【新闻热线】47588101(办公室) 47588102(新闻部) 47588107(网络电视台)

您所提供的线索一经记者采写成新闻,我们将给予每条50-100元现金奖励。详情请点击查看。

总编辑:涂普健  值班副总编辑:易志慧  编辑部主任:李皓  编辑:胡佳兴  2019-11-11 09:20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