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探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新模式 现场增殖流放鱼苗700万尾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0-11-27 16:13

江津网讯(记者 李婉龄)11月27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生态修复和法制教育协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暨2020年增殖放流活动举行。活动旨在积极打造环资审判与法制教育、惩治破坏与注重修复相结合的司法模式,并对9种共700万尾鱼苗进行了增殖流放。

我区增殖流放近700万尾鱼苗 记者 李婉龄 摄

活动中,江津区人民法院与市鱼保处、区林业局共同签署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段)《生态修复和法治教育协作框架协议》,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共同推进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及其生境的保护修复。

我区增殖流放近700万尾鱼苗 记者 李婉龄 摄

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收容救护中心,对伤病珍稀特有鱼类和其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救治暂养,康复后即时放归长江。同时,每年建设2万平方米以上的人工鱼巢,优化提升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提高其自然繁殖成功率和早期资源量。

此外,三方还将共同组织开展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促进野生渔业资源的恢复、种群数量的扩大、群落结构的改善和长江生态的修复,并广泛开展环境资源巡回审判和法治宣传活动,进社区、进校园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政策法规宣传。

据悉,此次协议的签订,更有利于创建“司法保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多方参与统筹推进”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联动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人人有为,人人有责”。

签订协议 记者 李婉龄 摄

在随后的增殖放流活动中,放流了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华鲮等4种珍稀特有鱼类,以及黄颡鱼、中华倒刺鲃、长吻鮠、鲢、鳙等5种常见鱼类,总计近700万尾。其中1.6万尾苗种在西南大学水产学院专家的指导下,采用剪鳍标记、挂牌标记、鳃盖标记、耳石标记等方法进行了标记,以开展增殖放流的科研监测及效果评估。

西南大学专家表示,放流的滤食性鲢、鳙,数量大,将有助于消解部分水域富营养化问题,可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水生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具有重要意义。

当天,多部门还联合在我区米帮沱码头开展了以“关注鱼类保护,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和宣传教育活动。

市林业局总工程师李辉乾,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田忠曼,江津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曹天明参加活动。

责任编辑:陈柳颖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