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菁菁校园中播下革命火种——走近昔日的中共津綦边区特支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1-05-19 09:29

馥兰亭

在位于江津区蔡家镇的江津六中校园,有一座名为“馥兰亭”的凉亭,这是为了纪念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津綦边区特支”向天培、但林文等革命前辈,于1996年兴建的纪念性建筑。1945年,怀着革命的热情和不畏牺牲的勇气,这些革命前辈以校园为掩护,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点燃津綦边区地下斗争烽火

1945年,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是抗战一胜利,国民党蒋介石马上夺走了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将人民重新拉入战争的深渊。为了领导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粉碎蒋介石的内战阴谋,我党派出大批久经锻炼的同志,深入国民党统治区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向天培,中共津綦边区特支书记,又名向家才,化名向云涛、向时生、陈德辉、陈亚平。1915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双河乡(今重庆市荣昌区双河街道)。卢沟桥事变后,他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荣昌、长寿、津綦边区等地开展地下活动,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向天培偕同爱人但林文一起来到綦江的中峰寺,在当时的中峰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由于蔡家与中峰接壤,均属偏僻山区,当时的中共綦南工委在这一片地区尚无党的组织,且由于当时江津地下党组织多次被破坏,外来党员纷纷撤走,向天培决定向蔡家方向发展,以开创更大的局面。不久,他即转去江津县蔡家岗的龚氏私立宗诚小学,代理校长职务,以此作为掩护,开辟党的工作。

1946年2月,向天培发展蔡家地区首名党员凌照远。随后,凌照远奉命前往江津北部永安地区,以永安为基地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地下斗争,党组织迅速由津北发展到津南。

至此,津綦边区地下斗争烽火正式点燃。

江津六中积极开展“红色教育”

立足校园发展壮大组织

1946年秋,上级党组织在江津、綦江交界的中峰乡李家榜成立了中共津綦边区特支,领导綦江、江津两县党的工作,向天培任书记,胡晓风任副书记。为便于开展活动,向天培由宗诚小学转到笋溪中学(今江津六中前身)任教。

笋溪中学是当时江津南部唯一的初级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贫苦农家,年龄偏大,敢闯敢斗,有一定的是非观,容易接受革命道理。校长苏灿瑶为人正直,对党了解、同情,这些客观条件,为向天培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

1947年,向天培在学校发展了4名党员。1948年,中共蔡家区委正式成立,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先后在学生、工人、农民中发展了党员90多名,建立了学校支部。党组织以笋溪中学为中心,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向天培和但林文更是不顾白色恐怖,置生死于度外,或奔走于崇山峻岭,或跻身于工农商学,或周旋于地方上层。历时四年,让党组织由江津、綦江扩展至巴县、合江、赤水、习水等地,涉及蔡家、龙吟、清平、太平、三合、太和、紫云、柏林、双凤、四面等10个乡,以及大桥、永兴、白沙、石蟆与合江等县境内外广大地区。至1949年,这一地区党员已发展到160多人,江津全县党员发展到900多人。在蔡家区委领导下,建立了1个学生支部、1个工人支部、6个农村支部。

向天培合法地寓党的教育于授课之中,灵活地把党的主张、当时的政治时事、唯物史观等贯穿于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他利用历史课深入浅出地讲述劳动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利用地理课讲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启发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利用音乐课教唱《茶馆小调》《古怪歌》《插秧谣》等歌曲,激发学生的斗争热情。

向天培十分重视课余阵地,他将家里的藏书和学校图书室的书都充分运用起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邹韬奋的《经历》《患难余生记》,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进步书籍。在他的指导下,全校各班的读书会搞得有声有色,相当活跃。

当时,蔡家岗的几个与江津上层勾结紧密的恶霸,以及蔡家区署乡公所都对笋溪中学不放心。恶霸地主、县参议员王饮钦,以向天培爱接近学生,常有客人来往为由,要求苏灿瑶校长将其解聘。苏灿瑶以“老师多接近学生是好事,有几个客人不算什么”顶了回去。县长翁活圃更是带着100多名武装人员荷枪实弹亲临学校“视察”,同样无功而返。

1948年,中共地下重庆市委机关刊物《挺进报》被国民党特务破获,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决定转移一批同志到偏远农村,《挺进报》支部委员文履平在组织的安排下,带领蓝宗林、廖宣敏、谢予、石大周于1948年8月分头秘密来到位于川黔边区的笋溪中学。向天培夫妇取得校方支持,作好安排,让这批同志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继续开展革命斗争,1949年初至解放前夕,五位同志根据上级指示,陆续撤离笋溪中学。在此期间,笋溪中学成为《挺进报》薪火传承的中转站和川黔边区革命斗争的重要据点,拥有了一份至今未衰的独有精神财富。

(记者 周娅 苏展)


责任编辑:傅婧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