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首个“社”级党史馆成红色新景点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2021-06-07 09:51

image.png

社区工作人员为群众讲解刁家“红色历史”

党史馆作为专业性较强的党建机构,在县级以上也未实现全覆盖。不过,在江津区慈云镇刁家社区,竟有这么一家“社”级党史馆——“红色刁家”主题微型党史馆。

江津区委组织部统计显示,目前我区301个村(社区)中,刁家社区这一“社”级党史馆尚属首个。

刁家社区微型党史馆

一份32人的“红色名单”

“红色刁家,简单明了。”昨日,在刁家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党委书记韩业泉指着门前的石碑说。

刁家社区微型党史馆位于社区便民中心二楼,尽管面积仅有30多平方米,但展览内容分为刁家联络站及刁家会议简介、红色记忆、英雄儿女榜三大板块,以文字和图片展示为主,并不显得枯燥乏味。

“展览内容中最有分量的是一份名单。”韩业泉介绍,在这份题为“刁家地下党支部党员名单”的展板上,共有32个名字,这些全部是当时刁家联络站建立后在当地发展的党员,“即使在黑暗的白色恐怖时期,这些先辈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斗争中,他们当中有些人的事迹已不可考,但这些名字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传承至今的‘红色基因’。”

也许是对“红色基因”的印证,韩业泉补充道,社区在前期收集整理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刁家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儿女就有20余人。

刁家联络站的建立

重庆乃至江津都曾是当年地下革命斗争的胶着之地,昔日的刁家为何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

为此,记者联系了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翻开”了那段曾经的历史:1948年春,“挺进报事件”爆发,这一在地下革命斗争史上罕见的事件,一度导致川东、川西多地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波及南京、上海地区,众多党员惨遭杀害,四川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黎明前的黑暗”。

而当时的江津党组织由于受川东临委直接领导,未与当时的重庆市委发生直接联系,“挺进报事件”没有对江津党组织造成直接损害。面对这一特殊时期,江津党组织紧急应对,1948年下半年,上级组织指示时任刁家特支书记刁光明在当时的江津县刁家乡世德村(今江津区慈云镇刁家社区)建立“中共川东临委刁家联络站”,一边接纳从上川东、重庆撤退疏散而来的包括川东临委幸存领导在内的同志,一边进一步发展组织,配合川黔边的革命斗争。

同年12月,川东临委主要领导先后来到刁家,并两次召开“刁家会议”,对川东地区,乃至川黔边的革命斗争进行再部署。

“刁家联络站的建立,一方面对川东和川黔边地区的革命斗争起到了枢纽作用,另一方面促使江津党组织进入更加成熟的发展阶段。”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负责人介绍。据地方史志记载,刁家联络站的建立,直接促成了当时江津重要党组织——津南工委的成立,而中共江津县工委成立之时,曾在刁家联络站工作的张岚星、熊伯涛、刁光明成为江津党组织核心领导成员。

1949年9月,在革命胜利前夕,完成历史使命的刁家联络站撤销。

今日的“红色”新景点

刁家社区微型党史馆于今年3月开馆,虽然开馆时间不长,但微型党史馆的开馆,满足了不少群众了解“红色历史”的需求。

“清明小长假、五一小长假有不少专程前来的游客。”刁家社区党务专干刘倩说,尽管考虑到微型党史馆还在整理发展中,并未进行特意宣传,但不少到江津来的游客听说微型党史馆后,都专程前来一探究竟,看完之后还自发地进行传播,让这小小的一方场馆成了“红色”新景点。

而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微型党史馆的建立更有着特别的意义。

“党的历史不能忘,这里让我们知道有那么多刁家人成为党史的一部分,我们深感自豪。”得知社区建立党史馆的消息后,当地老党员王春堂的子女特意将父亲解放前入党的党员证和获得的勋章捐出,成为微型党史馆的首份藏品。

“目前,这里已接待超过2200余人次。”韩业泉表示,接下来,社区党委还将积极发动辖区党员和群众,不断收集和完善党史馆内容,“让这片小阵地有更多大看头,让‘红色刁家’的故事传播更广,让更多人感受到那段‘红色历史’的魅力所在。”

记者 阮瑞雪 张渝

责任编辑:周小川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