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文:穿铅衣“精耕细作” 勇攀神经介入高峰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2-01-26 14:33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孙思邈《大医精诚》中的这句话,是2021年重庆市区县医学头雁人才、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党支部书记、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张作文的从医信条。

从医13余载,张作文练就了一身“剑胆琴心”的气质。在进行神经介入手术时,他毫不含糊,讲究“快准稳”,快速抓住时间窗,精准“直击”血栓,稳稳护航患者生命。而面对病人,他又总是考虑良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勇闯“生命禁区” 锤炼神经介入技术

大脑,是人体中最为精细、也是最为神秘的器官,结构复杂、分区精细,稍有损伤,轻则功能缺失,重则危及生命。神经系统疾病是大脑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和肌肉疾病,因此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也成为医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最高难度的学科之一。

尽管“战斗”难度高、风险大,张作文依旧不曾退却。他带领科室勇闯生命禁区,攻克神经介入手术中的“重重堡垒”,一次一次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来。数不尽的“奇迹发生”,无数次的化险为夷,离不开张作文10余年的积累沉淀。

2000年,受到“村医”母亲影响的张作文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考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一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作为第二批人才引进的研究生,来到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他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诊疗水平。

2010年,对于张作文来说是关键的一年,为了实现医疗技术新突破,作为“第八批三峡之光”访问学者的他赴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内科,系统学习神经介入技术。经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发现,神经介入技术有着创伤小、安全性高、预后好等优势,在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潜力。

学成归来后,张作文很快将神经介入技术用于对患者的救治中,开创了江津地区神经介入技术,令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实现了单纯脑血管造影检查到实施血管内治疗的转变。他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陆续开展血管支架置入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治疗技术等,成为众多脑血管患者的“救星”。

深耕神经介入领域10余年,在张作文及其团队的努力之下,江津区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已跻身重庆市内区县医院前列。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生猛” 精湛医技抓住“一线生机”

在神经介入领域深耕十余载,累计完成脑血管介入手术数百例,无数次站在C形臂下,张作文对“介入”的认识和体悟愈发深刻。他介绍,脑动脉血管是人脑的“生命通路”,一旦这些“交通要道”被堵塞,脑组织可能会面临严重的缺氧、坏死等危险。急性脑血管病往往发病急,来得生猛。最要紧的是,治疗成功与否事关生死,事关生存质量——脑血管相当脆弱,神经介入的风险很大,术后可能会留下并发症,造成残疾……

2020年8月20日,一场惊心动魄的急救在江津区中心医院的介入手术室里进行着。68岁的汪先生(化名)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1小时”转入神经内科二病区。因患者刚刚接受过外科手术,无法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张作文立即为该患者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完善颅脑CT血管造影。经检查,发现大血管闭塞,经评价后有急诊介入手术指征,病情十分凶险。

接到消息的张作文,立刻赶到手术室,紧急为患者实施了介入下支架取栓术。在患者几乎无痛感的情况下,借助血管造影,张作文在X线透视下,一边观察屏幕上迂曲、密集的血管走向,一边在距离大脑1米多的大腿股动脉操控导管,将导管顺着血管准确送达大脑病变处。病变血管狭窄、迂曲,动作稍大就会穿破血管,张作文以精细的操作技术,用导管巧妙地将“致命”血栓全部取出,患者大脑动脉恢复血流。术后,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出院时汪先生都可以自己走路回家。

从医13余载,张作文经历过无数次这样危急的时刻,但他认为,最大的挑战始终来自自身。“对于脑梗早期,必须在发病的4.5小时内经过静脉使用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要抓住那‘一线生机’,及时为患者打开生命的‘通路’。”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锤炼、练就精湛的神经介入技术。对于他而言,那些治愈出院的患者口碑、络绎不绝慕名前来寻找希望的就诊患者,已能说明一切。

奋力奔跑 追逐着神经介入最前沿

神经介入是脑科领域发展最为快速的学科之一,无论是理念、技术还是材料都在不断推陈出新。面对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张作文一直以来始终都处于一个奋力奔跑的状态,一直在追逐着神经介入的前沿技术,在临床工作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潜心科研,参与重庆市卫健委医学科研项目2项、重庆市科卫联合医学科研项目1项、重庆市科卫联合中医药重点科研项目1项,主编专著1部,发表论文15篇。

除此之外,他围绕缺血性脑血管病,主持完成了3项临床研究、作为第一参与者参与1项基础研究。重点关注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013年主持完成的“腔隙性脑梗死与颅内外大动脉病变的关系”研究在国内较早关注大动脉病变与腔梗的关系,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并在帕金森病研究方面,创新性提出了“从厥阴病论治帕金森病”的学术观点,2020年开展帕金森病专病门诊、建立帕金森病诊疗数据库,为众多帕金森病病人缓解了痛苦。

“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对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真正的临床科研是循证医学的需要,是医学科学进步的阶梯。”张作文说,他愿用自己的“全力以赴”,去为更多患者“拼”来生机与明天。

长期的高风险、高操作难度的神经介入治疗,并没有磨损张作文对于神经病学的热情,反而激励着他在勇攀医学高峰中肆意展翅,用温暖的心和过硬的技术,与这位“头号杀手”博弈。前路漫长且曲折,但他的脚步不曾停歇,他的探索也不会停止……

(通讯员 苏畅治)

责任编辑:周小川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