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档案馆: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落实落细践行为民初心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2-12-26 15:08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2年,区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需求,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推动档案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力打造便捷高效贴心服务环境

“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区档案馆为群众办实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介绍,今年以来,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区档案馆紧盯窗口服务质量提升,按照“两快一热情”(即快查快办、热情接待)的标准,创新开展了“自主查阅、跨馆查询、延时服务”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民生实事,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标准化建设“多功能自助查阅区”。为提升群众查询获取档案信息的便捷性、及时性、精准性,区档案馆在档案查询利用大厅打造了集“资料查阅、信息查询、自助办理”等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自助查阅区,明确现场咨询服务人员2名,配置电子查阅、打印设备3套,在注重保密的前提下,开放查阅本人婚姻登记、工龄、职称、土地承包、林权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等档案资料,最大限度为办事群众提供便利,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持续推进“婚姻档案异地跨馆查询”。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婚姻档案异地查档用档需求,区档案馆与市档案馆、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沟通协商,按照“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原则,计划将婚姻档案移交市馆,并在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设立婚姻档案跨馆查阅点,实现婚姻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异地跨馆查询、查档办证一站式服务,极大便利群众获取档案信息。

创新试行“档案延时查档服务”。为更好地满足错峰办事和不间断服务需求,更好地为社会、群众提供服务,区档案馆推出了“午间不断档,周末不休息,全年不打烊”全天候、不间断查档服务,努力填补服务群众的“时段真空地带”,取得了良好服务成效。

据统计,2022年,江津区档案馆共接待查档群众17831人次,查阅利用档案29956卷次44934件次,其中民生档案16048人次25463卷次35947件次,办理异地查档41例,跨馆利用查档34例,提供档案利用延时服务33人次,提供延时查档55卷(件)。

着力加快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区档案馆紧紧围绕档案数字资源赋能政府数字化转型目标,着力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为推进江津区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和共享。近年来,江津区逐步建设完善以档案数字资源为主的档案资源体系,协同推进“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在“存量数字化”方面,不断提高馆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比例,据介绍,截至目前,区档案馆已完成2004-2015年全区移交接收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完成扫描约700万余页,录入条目约93万余条,馆藏档案数字化总计约33万卷;在“增量电子化”方面,区档案馆持续推进档案数字化副本接收工作,现已接收27个镇(街)林权档案数字化副本22万余件,接收2019年婚姻登记档案数字化副本1.9万余件,接收2015-2021年精准扶贫档案数字化副本70348件,接收全区疫情防控档案数字化副本2419件。

持续提升馆藏档案数字化质量。开展档案数字化副本质量抽查和接收工作,对2014-2021年精准扶贫档案、2020-2021年婚姻档案、2019年土地确权档案以及国有企业退休人事档案等档案数字化副本进行质量抽查,完成长青机械、长江机械、电信、邮政等国有企业退休人事档案以及2020年婚姻档案数字化副本接收导库工作;严格按照目录数据库建立、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数据挂接等流程技术标准对馆内已数字化档案进行进一步规范完善,切实达到规范电子档案数据结构、提升数据质量的目的;完成馆藏电子档案双层PDF转换工作,为数字档案馆建设打牢基础。

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加快推进政务网馆室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电子文件在线归档和档案业务在线指导。完成机房基础装修、硬件设施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应用系统已完成基本功能开发,局域网档案核心业务管理平台已完成安装部署,完成约90%馆藏档案数据迁移工作。

推动档案方志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

紧紧围绕江津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五地一城”任务目标,积极开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形成了及时参与、全程服务的工作机制。

助推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档案志鉴力量,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助力江津区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和文物古迹保护恢复、乡村旅游发展,编纂番薯入津地情资料,助推龙华镇首届“红薯节”活动;抓好乡村振兴档案工作,主动参与编制《江津区乡村振兴档案工作示范镇建设工作方案》;助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组织人员参与土地确权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确保土地确权档案移交进馆质量。

凝聚档案合力,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继续与泸州市档案馆深化合作,进一步健全联席会议机制、互访机制和业务交流机制,切实加强档案利用服务、档案资源建设、档案宣传开发、档案业务交流和项目开发、共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等五个方面的深入合作,完成地情资料交换,形成川南与渝西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合力;接待达州市档案馆来访,就数字档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方面深入交换了意见;协同区发改委编纂《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2022)》江津部分,搜集相关信息、图片,严把内容关、质量关,以档案方志力量助推江津区高质量建设同城化发展先行区。

助力疫情防控,彰显档案方志担当。在2022年底,江津疫情突发时期,区档案馆全体党员干部“疫”线转岗,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急迫感和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主动请缨投身社区疫情防控第一线,累计投入200余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000小时,积极协助社区开展值班站岗、登记扫码、物资分发、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抽调4名同志参加全区流调、隔离点值守、疫情防控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档案人勇挑重任、积极作为的优良传统。

突出档案赋能,凸显档案方志价值。用好用活红色档案资源,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的红色档案资料目录编纂,初步清理1921-1949年期间红色档案资料数据147712条,涉及红色的档案资料771条;协助党史研究室查找三线建设资料5700余页;协助区政协编纂《江津文史资料》。开放部分志书、年鉴、族谱,梳理部分公开出版的志书、年鉴,加大部分志书、年鉴、族谱开放力度。开展地方志“五进”活动,向全区各单位机关、学校、企业、社区、村发放新修《江津年鉴(2021)》400余册、《江津市志》160余册,对有实际需求、读者较多的街道、社区定点增发了《江津县志》《江津县志(乾隆、嘉庆、光绪白话本)》《江津市志》及《江津年鉴》2018年至2021年各卷等方志、年鉴书籍;编印《江津区档案查阅指南》共计20000册,配合区档案局下发至各个镇街。

下一步,区档案馆将继续把做好民生实事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抓调度、抓推进,用情用力、保质保量,真正把好事办好,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区档案方志事业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记者 廖洋 廖秋平 通讯员 周俊吉

责任编辑:李佳蔚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