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荟萃 2024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峰论坛在江津举行
4月1日,2024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峰论坛在江津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优秀影视表演艺术家、评论家及学者们齐聚中国电影的重要取景城市重庆江津,共同总结、追寻表演艺术的创作规律,探索中国影视表演艺术创作与表演评论协同发展、新时代表演学术体系的构建之路。
据悉,本次活动为期两天,由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广播电视局、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得到了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表演系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中国电视》《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学术支持;由中国电影基金会钟惦棐电影评论发展专项基金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宣传部联合承办。
表演艺术是以身体为媒介、以情感为投射,通过生动、逼真的角色刻画来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次活动以“表演艺术的时代特征与当代价值”为主题,活动设置了主旨发言、高端对话、圆桌峰会、考察调研重庆影视城(江津白沙),以及成立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影视表演艺术评论委员会等环节。
论坛中,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张辉、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王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表演系副主任孙德元、著名演员张光北、卢奇、海清、郭晓东等齐聚一堂,对现阶段表演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及技术特征做高度的理论总结,探索其规律性的表演创作规律与方法,为影视表演研究提供思路,分享观点,深度解析影视表演行业发展现状。
2024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峰论坛主旨发言>>
在2024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峰论坛主旨发言环节,四位来自国内影视表演专业最高学府的学者、专家围绕电影艺术分析、表演创作、AI智能等方面内容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 厉震林
以《高频度、强表达:2023年度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分析》为题,从年度表演综述、 主要美学特点、年度表演启悟三个方面,对2023年度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高频度、强表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他说:电影表演艺术要拾级而上,不断向前伸展,遵循人类价值系统的普遍规律,增加深度和表现力,这样,才能在历史和逻辑的层面找到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电影。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院长 张辉
以《2023年青年电影演员表演创作回顾》为题,围绕迈上类型化向性格化角色塑造新台阶、充分发挥本色优势开辟新的塑造空间、探索新生代演员独具个性的演绎方式、克服浮躁的环境回归表演创作的本质四个方面对青年电影演员表演创作进行回顾。
他说:其实演员创作过程中核心的一条就是要解决“像、真、是”的问题,“像”,青年演员身形气质与角色符合了,在创作过程中就能够达到“真”,但是要做到“是”,与规定情景浑然天成的事,不仅需要创作的技巧,还需要创作的认知。一个演员没有一定的美学追求,对表演艺术的认知就不能达到一个专业的角度,创作就永远停留在了“真”,但是能达到“是”,是中国电影表演创作演员们共同努力的地方。
中央戏剧学院 表演系主任、系总支书记 王鑫
以《影视剧创作与现实主义表演》为题,他说:现实主义创作是指演员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真实的人物、情节和情感为素材,创作出符合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这种创作强调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描绘,通过深入研究现实主义生活中的人物、场景和情感,塑造出具有生活气息和可信度的作品,现实主义表演创作通常要求创作者对社会现实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以及对人物的心理和行为的深入挖掘,从而呈现出具有复杂性和深度的作品。
他强调:重视生活的观念是我们在表演创作中要非常关注的一个点,而重视生活就是要观察到生活中很多人物真实行为、细节、情感的表达等等,这些都是未来我们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人物的基础,重视生活对一个演员创作者来说永远是重中之重的。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表演系副主任 孙德元
以《山雨已来:展望迈向AIGC时代的影视表演》为题,他指出:随着行业在变革,身处在行业链条中的演员群体势必面临着调整与适应,展望AIGC时代的影视表演,对影院来说主要集中在应用+AI和转型AI+两个层面,AI作为一种工具可应用的场景非常多元,可以赋能我们演员的具体创作环节,比如我们在准备角色时,只有资料收集整合,解读剧本、分析角色,表演构思创意,对词排练,非现实场景效果预演,特殊镜头替身等等,让AI成为我们表演辅助指导,实现AI+,演员在未来也有可能用得上、用得起来。
2024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端对话会>>
在2024年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端对话会上,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作为主持,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王一川,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主编皇甫宜川,著名演员张光北、卢奇、海清、郭晓东等围绕电影和电视剧叙事、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内容进行了深度探讨和对话。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张德祥
我觉得电影表演抓住关键特殊的动作、行为、言行是很重要的元素,因为电影时间短,两个小时要完成叙事、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相对来说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员要高度集中,用为数不多的动作、行为和表演,把这个人物创造出来。而电视剧集数较长,演员表演相对松弛一些,能更进一步化身为角色。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我相信还会有很多优秀作品问世,2024年期待表演艺术家们创造出更丰富属于这个新时代典型的人物。
著名演员 郭晓东
我在《我的父亲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一角,我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确实非常紧张而且压力大,因为李雪健老师的焦裕禄已经是顶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我们真正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往上攀爬,需要我们重新对这个角色有新的理解。我这版更多是孩子眼中的父亲,刚接到角色时,不知道如何演绎这个人物,前前后后花了五个月的时间体验生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瘦了30斤,这样从我的外部形象能够靠近一些,我内心可能自信心更强一些,在这样的过程中重新去认知,走进他,成为他,这对我的演艺生涯和人生经验来讲都是很宝贵的。
著名演员 张光北
演员其实就是为每一个角色服务,一生都在无止境地为此努力,这个论坛对今后电影表演的发展和创新起到特别积极的作用。说起我个人的经历,我演了40年的戏,在电影学院上过学,82年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对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几十年的教学和培养,我从心里都是感谢的,培养了我们从小做演员应该做什么样的演员,一生追求是什么,实际就一个字“真”,用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感受、真实的体验去表现真实的人。很有幸第一部戏跟的谢晋导演,跟他不是仅仅拍了一部戏,而是知道了一个演员如何创作人物,那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我一生追寻的目标。
著名演员 卢奇
演员这个职业要有功力,专业的训练是必要的,语言怎么表达体现,形体要练,就像写毛笔字一样。声音、情感通过语言来表达,并不是自己随心所欲地体现,表演元素要懂,体现一个“真”字。演员要去了解人物,要了解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人物外形必须在你心中胸有成竹,且了解这个人物的学识、经历,说台词时必须要有思想根据,而且要形成思想。情感一定要真,如果情感不真在那里体验作秀是不行的,从外到里都要融入到自己的思想灵魂里,要做到“我就是”,即我的形体是他,我的动作是他,我的思想也是他的。
著名演员 海清
我不太相信很多有捷径的人,我觉得表演是不能走捷径的,可能会看到某一个演员在某一个角色上的成功,不了解的人以为那是一个偶然,可是我们作为演员来说,台下的功夫可能看不见,但它一定是必然的。所以在表演的时候,你的理解,角色的理解,甚至可能有些理解是非你、非角色的。在接了《我本是高山》张桂梅老师难度系数这么大的一个角色后,我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交给这个角色,在拍摄的时候没有其他干扰,只是角色,活在角色里面。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王一川
我觉得这些年对演员的要求比较注重文化水平。今天注重演员的文化水平、学者水平,其实是在注重文人化,中国古代的文人、士人,要有君子之风,德行修养是第一位,其他是其次。所以首先是德在先,一要德行高举,他的品德一定要高,他要廉洁,他要公正;二要学雅宽厚,如果可能的话对于相关的社会思想、文化有一定宽而且厚的了解就可以了;三要善解人性,一个角色有人性深处微妙重要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外在显现;最后是技巧娴熟,如果没有前面的,可能技巧娴熟就出不来,可能就是外表,形似神不似。
全国政协委员、《当代电影》主编 皇甫宜川
一个演员接到角色的时候,首先要对角色充满尊重,因为角色是一个主体,角色是有生命的,如果他对这个角色充满尊重,当然会在这个角色身上花时间、花功夫,做案头、做体验,如果不对这个角色尊重,或者在某种特定情况下以前有初心,但是现在做了某种妥协,可能就走不进这个角色,就不能够成为这个人,这是我们今天看到某些角色觉得还留有遗憾的地方。我们今天的演员如果认同这个角色,如果还有初心,面对角色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去做案头,去做田野体验,把你之前所在学校培养的技巧融入在这个人物当中,他就有可能创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
二〇二四中国影视表演评论高峰论坛活动现场
记者 周小烨 陈俊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