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河三闸的“前世今生”

建闸缘由——畅通航运,支援抗战
长江一级支流綦河,流经江津73公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顶级水利专家在綦河江津段,建成了三座船闸,分别叫大胜闸、大利闸、大民闸(1956年分别改名为桥溪口闸、车滩闸、五福闸)。解放后,江津綦河三闸先后增设了水力发电设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历经80余年风风雨雨,被评定为重庆市历史建筑的綦河三闸及电站,仍在发挥防洪、蓄水、通航、发电作用。
綦河,南北朝时称僰溪,亦名夜郎溪。江津人、明代工部尚书江渊著诗一首《南江寓钓》,描述了随游古僰溪的感受:“僰溪遥合大江流,浩荡烟波送白鸥。暮雨半蓑移浦内,夕阳一线挂滩头。鱼穿柳絮好沽酒,竿拨桃花懒系舟……”
綦河风光美,物产丰,然而滩多水急,枯水季难保时时畅通。1938年,日寇侵略中国的步伐加快,半壁河山沦陷,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急需煤铁支撑。綦河上游煤铁资源丰富,但河道不畅,航运受阻,整治险滩畅通航运,成了时之要务。
1938年1月,导淮委奉命承担綦河航道治理,制定了以建闸坝为主、整治浅滩为辅的渠化计划。一批优秀水利工程师参与了大闸设计,包括刚从国外归来的水利专家张光斗。
1938至1945年,綦河两期工程连续修建船闸11座,航道得到了整治,成为了川江渠化最早的支流,也是近代治河技术首次在长江流域运用。一期工程綦河干流及支流蒲河伫立起了5座船闸。闸室宽9米,长66米,一次可通行5吨木船12只,或15吨木船6只。完工后,分别以“大智、大仁、大勇、大信、大严”冠名船闸;二期工程建成了6座船闸。闸室宽12米,长60米,可通行30吨级木船,长江小汽轮能过闸至三溪镇。
1938年,綦河通航船只1600多艘,年运量4.8万吨,到1941年2月,船只增至2600多艘,年运量30万吨,对维系陪都重庆生存、提供抗战前方物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计划,綦河要建20座大闸,拟用冯玉祥将军“中华常胜利,民族庆复兴,道德本忠义,公理生和平”一诗20字依次命名。结果只用了“中华常胜利、民”六个字,抗战终于胜利了,国民政府回迁南京,无人再提续修大闸了。
江津綦河三闸,即桥溪口大胜闸、车滩大利闸、五福大民闸,就在那时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利用现成闸坝,綦河三闸先后被改造成为水力发电站,为满足地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缓解城乡供电不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80余年过去了,綦河三闸为江津留下了难得的水文化遗产。笔者曾多次造访綦河三闸,对其风采记忆犹新。
走近三闸——顺时而变,助力民生
大利闸(车滩水电站)
大利闸,即现在的车滩水电站,位于老夏坝场外。电站负责人介绍,大利闸自1945年建成后,至今仍在工作,可通行10至20吨木船。
大利闸水电工程利用河床闸坝改建而成,分四部分,横亘綦河两岸的拦水堤坝,紧贴右侧堤岸的船闸系统,与主河道平行的导排水渠,伫立河岸的发电厂房。该工程于1964年10月开工,1966年3月建成投产,装机容量5000千瓦,引用水流量每秒118立方米,设计水头高度6.3米。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车滩水电站是江津最大的工业建设项目,是上世纪60年代四川省的首批骨干水电站之一。江津投入了大量劳力,开挖水渠、开凿石料,修筑护坡,建设发电厂房。其中,开挖365米导水渠和241米尾水渠,先后有上万民工走上工地,不分昼夜连续作业。在那些日子里,班组红旗在工地上迎风飘扬,挖土、抬石、挑担、筑坝的民工来来往往,一派热火朝天大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景象。
大利闸坝以上河道,形成了一座狭长水库,蓄积了丰沛水源,可为两岸粮油、蔬菜和柑橘生产提供灌溉用水,助力增产增收。车滩水电站设计初衷,就是农业灌溉,灌溉面积可达10万亩,有余电才投入重庆电网。
1983年,国家水电部命名该站为全国小水电先进单位。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该站“大庆式企业”称号。投产至1985年,车滩水电站累计发电43200.52千瓦时,实现利润1777.05万元。
2011年,老旧的车滩水电站迎来了全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试点契机。时至今日,两台国产水轮机组正常运转,每天发电超过10万度,一栋小小发电厂房,每年发电创收数百乃至上千万元。
车滩水电站人恪敬职守、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重视水文化资料保护更让人钦佩。电站资料柜里,至今保存着上世纪60年代原设备装配图、操作规程、检测数据等原始资料。这些技术档案,为研究綦河水文化遗产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大民闸(五福电站)
五福电站由大民闸改建而成,位于江津贾嗣镇五福村,与车滩水电站同期列入江津电力发展规划,是綦河至长江口之间的第一座水电站。
1966年10月,电站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中途几经波折。1978年3月1日,机组试运转。历经3年运行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邀请重庆水轮机厂参与改进。1981年,重庆水轮机厂专门生产了较为完善的第二代贯流式机组,同年12月安装,1983年5月20日正式投入发电。
五福电站是全国第一个低水头贯流式机组的水电站,有主厂房、副厂房(水机层)、中控室、开关室、升压站,以及河闸坝及船闸、前池引水渠、尾水导流渠等。
修建五福电站,其目的是以供给农业用电为主,其次为农产品加工和部分生活照明供电,设计年发电量为577万度,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为1300万度。自投产至1985年,累计发电7319.62万千瓦时,实现利润155.5万元。
在五福电站提升改造过程中,提供设备、设施和技术的包括大连华夏秦克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稳健压缩机厂、上海交通大学、武汉长江控制设备研究所、重庆电机厂等数十家本土单位。这些日夜攻坚、甘于奉献的大国工匠们,赋予了电站新的生命,也结束了以往完全仰息国外设备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企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自新设备投运以来,电站加强职工自动化技术培训,加强设备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100%,确保了多发电、多供电。
如今,走进发电车间、控制车间和变电站,大大小小的设备设施和仪器仪表让人目不暇接。在电站资料档案中,每一台设备、每一只仪表都留下了详细的功能介绍、技术参数,查找翻阅一目了然。电站最重要的核心设备水轮机、发电机,其生产厂家均为浙江舜飞重型发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从这些资料档案记录的生产厂家,可以看出国产发电输电设备产业链日臻完备。一座水电站,就是一个国家水电事业发展的资料库,可以触摸到水电设备供应链不断完善的脉搏。正是我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完善,能为水电工程提供成套设备,中国水电事业发展才有了突飞猛进的今天。
大胜闸(桥溪口闸)
綦河三闸中的大胜闸,现名桥溪口闸,位于江津广兴镇沿河村3社,坝长97.9米,是綦河最长的重力式闸坝。桥溪口闸也改建成了水电站,现由民营企业重庆桥溪口水力发电有限公司经营,发电运行正常。
抗战时期,一位钢铁专家说,“如果说铁矿石是钢厂的粮食,那么物流是钢厂的生命线。”重庆是抗战大后方最重要的钢铁基地,綦河水道是铁矿石和焦煤的主要物流通道,是抗战大后方钢铁基地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的顺利运行不仅支撑了重庆钢铁生产,还为全国的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綦河三闸为之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如今,綦河三闸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转身兴起水电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清洁动能,助力国家建设,助力人民安居乐业,功不可没。
走出五福电站,绕道对岸船闸,堤坝石碑上清晰留存着冯玉祥将军提名的“大民”二字。笔者站在石碑前,感慨万千:一座闸坝是一段历史,一座闸坝是一道丰碑。正如大民闸中的“民”字,它充分体现了建闸顺民心、大闸由民建、闸成民得福的理念。
江津綦河三闸,几代水利人树立的这道历史丰碑,会名扬天下,也会千秋永存。
通讯员 黄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