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回荡在山村里的敲门声 ——双新村“敲门人”与一名孤寡老人的16年

2024-04-11 14:15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4-04-11

《左传·隐公六年》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中国先秦思想家把“善邻”看做是国家之宝,从政治角度把“善邻”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离不开老百姓的和睦相处。

在江津区夏坝镇双新村,就有着这样一群年龄不一、身份各异的“善邻”——为了保证76岁孤寡老人张才富的健康与生活需求,他们每天敲门听应答、上门料理卫生、为其送上一日三餐。

就是这样一群“敲门人”,“敲”出了孤寡老人16年平淡而安稳的日子。

张才富

“娃,你老了应该咋办?”

双新村地处夏坝镇与贾嗣镇、杜市镇交界处。时至今日,全村户籍人口仅有1000余人,除去常年在外打工的人,留守当地的村民们可谓“鸡犬之声相闻,炊烟渺渺可见”,邻里之间走动甚密。

命运多舛的张才富从小在双新村长大,父母早逝,自己也因患病落下了智力残疾,至今孑然一身。

“他真的是个造孽(方言:可怜)人。”和张才富年龄相仿的村民许大清回忆,自己年轻时曾和大人一起帮衬过张家父母的后事,当时听老辈人说,张才富的父亲生前就一直担心儿子的生活,多次念叨“娃,你老了应该咋办?”

“咋办,有大家在,饿不着冷不着你家娃。”许大清已经想不起是哪个长辈如此回答,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句话没有成为“空头人情”——父母过世后的张才富最初还能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自理,乡亲们平时就多看顾一下这个年轻娃,谁家有啥好吃的,给他端上一碗,谁家有换下来的衣服,给他带上一件,看到天黑了他还在外面晃悠,也及时喊上几句,看着他安全回家。

就这样,张才富在乡亲们的“集体看护”下,度过了一段宁静的时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才富从“小张”变成“老张”,生活自理能力开始逐渐减退。显然,村民们简单的“多看一眼”已不能保障他的生活。

“要不,以后就我来负责。”2008年,张才富所在的村民小组组长胡文昌站了出来,明确当起了第一任“敲门人”。

“三人小组”与张才富

“接了这个事,就要负责到底!”

“张才富,在家不?”“老张,屋头有饭没有?”“老张,外头下雨了,莫出去跑哈!”……从接手那一天起,胡文昌就把这个事放在心上:在村里只要没看见张才富,就要跑到家里去敲门,直到听见回答,确定没有需要帮助的事情才离开。

“有时候,敲门勤了张才富还有点不耐烦哩!”胡文昌的儿子边笑边回忆道。然而,正是在这样每天的敲门声中,张才富又平安度过了两年。

2010年起,胡文昌因身体原因卸任村民小组组长,“敲门人”的接力棒交到了接任的村民小组组长程必友手上。

“人啊,老了,很多事情就越来越麻烦了哦。”程必友回忆道,自己原以为张才富生活还能自理,结果接手后才发现事情比想象的“麻烦”——甚至有一次,他将低保金送到张才富手上时,张才富随手就扔进了火盆。

“那次我赶紧把钱从火里面抢出来,后来还专门跑了趟镇上的银行换了新钱。”程必友说,从那以后,自己又多了一个角色,给张才富当“财务”,将低保金购买成生活必需品再给他送去。

2017年,随着程必友年龄渐大,“敲门人”的接力棒交到了村民胡文正、许发荣、何瑞祥三人手中。他们在村“两委”的支持下组成了“三人小组”,义务当起了老人的“监护人”。此时的张才富已是69岁。

“生活自理都有问题。”说起接手后的情况,三人都有着不少记忆深刻的事情,“冬天冷了,给他换上棉衣,结果很快就撕烂了,要赶紧给他买新衣服换上。”“天气冷了,他又不知道如何取暖,用电怕出危险,给他买了火兜,这样暖和一点。”有一次,胡文正到张才富家,看到张才富衣服、鞋子上都沾有粪便,又赶紧给他洗澡,给他换上干净的衣服和被褥,再将家里仔细打扫干净。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他们三个对张才富,就跟对自家老人没有什么两样。”周边村民对三位“敲门人”这样评价道。

在采访现场,记者也留意到一个细节,胡文正与张才富一直用手势交流,帮他穿衣服,就指一指衣服,做出一个穿的动作;帮他拿橘子,就指一指水果,做出一个吃的动作;带他出去散步,就拍拍他的肩膀,一起出门……不同于“手语”,这种自创的手势已经成为两人心照不宣的默契。

为了管好张才富的财务,“三人小组”也有自己的分工:胡文正记账、许发荣管现金、何瑞祥管卡。取了多少钱、用了多少钱、用在哪里了,每一笔账都清清楚楚!

“接了这个事,就要负责到底。”对于接下来的日子,三人表达了共同的心声。

部分爱心小组成员与张才富合影

“乡亲,乡亲,就是亲人!”

然而,生活往往充满着意外。

2023年8月24日,张才富突发疾病,幸亏发现及时得到救治。但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老人已存在轻微脑梗、胆结石和小脑萎缩等多种疾病。

老人出院后,“三人小组”虽然一如既往地精心照料,但此时的老人连最起码的做饭都成了问题。

“光靠你们三个也不是办法,大家都来搭把手。”在双新村党委的提议下,专门召开了一次村民院坝会,会议的主题就一个——“谁愿意给张才富送饭”。

“我来!”“我也来!”“我们家那口子手艺还不错!”……让人动容的是,当村干部征求意见时,现场村民都举起了手,纷纷“推销”起自己。

最终,经过综合考虑,除原有的“三人小组”外,村民贺锡容、许大林、胡文书、许大海等11人加入,一支14人的“敲门人”小队正式“上岗”。

一大碗白米饭、一碗粉蒸肉、一碗蔬菜汤、一个咸鸭蛋,记者采访当天,正好是贺锡容送饭,打开饭盒,几道简单的家常菜却是荤素搭配、营养丰富。

1
采访当天张才富的午餐

“大家伙吃什么,就给他送什么。”贺锡容说,旁边的村民许大会补充道,“不过还要考虑老人牙口、消化这些,都做得比较清淡。”

如今,伴随着这个小队的运行,每天饭点,张才富的家门口都会准时响起“咚咚咚”的敲门声,这已成为村子里别样的风景。

“乡亲,乡亲,就是亲人!”现任双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荣美也曾多次帮扶张才富,村里不仅给老人办了低保,委托几位“敲门人”专门采买物资,还在上级政策支持下,给老人家中翻建了房屋,重新整治了院坝,考虑到老人有无意识的破坏行为,还专门给老人家中的水电进行了改造,确保其生活安全。

“他在世一天,我们就管一天,哪天不在了,我们还要给他办好身后事。”胡文正代表所有参与帮扶的村民表示。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16年,没有终点;一群热心的“敲门人”,春去冬来的接力,不离不弃的善意,这背后不仅是邻里互助的情谊,更是对生命坚持不懈的守护。

如今,张才富老人的生活在敲门声中过得平淡而安稳, “咚咚咚”的敲门声仍然每天准时在双新村响起……

记者手记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邻里关系的道德调节。从一个村落,就能看到一座城市文明的缩影,当看到不属于一个家庭的人们真情相助,16年爱心接力不曾停歇,就能发现这座城市文明的基础之深、之厚。正是这些社会细胞和基本单元,构成了江津这座“大爱之城”的爱心图景。双新村“敲门人”坚持了16年的“接力”,也许看上去并不起眼,但置身于习惯了价值交换的市场经济中却显得尤为可贵。这一“敲”,“敲”出了人间真善美,“敲”出了浓浓邻里情,也“敲”出了文明实践新风尚!这个“敲”字真暖心!

记者 贺奎 张渝 陈婷

责任编辑:徐莹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