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牢牢守住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底线”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3-01-05 16:24

“29床病人,75岁,肺癌伴肺炎。感染新冠后出现发热、呼吸困难、咳嗽、低氧,已使用高流量吸氧……”“32床病人,重症肺炎,昨晚病情突然加重,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降至80%,呼吸急促,唇指发绀等,考虑ARDS,已转入RlC∪使用无创呼吸机……”


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1月1日7:30,新年第一天,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早交班会上,气氛异常紧张严肃。当听到前一天危重症患者全部抢救成功之后,科室主任牟江长舒了一口气。“真的太不容易了”牟江说,“科室全体医务人员都是带‘阳’返岗,大家全靠着一股冲劲扛过了奥密克戎第一波冲击,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

2022年12月8日以来,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激增,迅猛“攻势”让人猝不及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层楼全负荷运转,一直处于高度饱和状态。该科收治的患者几乎都是新冠感染合并基础病的老年患者,95%以上都是重症危重症患者,年龄在80岁以上的就有40人。

这些老年患者入院时普遍存在血氧饱和度低、呼吸困难,需要有创(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氧疗仪等硬件设备辅助治疗,且危重症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迅速,需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必须24小时在线观察。而该科室9名负责住院病区的医生工作量相较平时增加近2倍。

对科室来说,最严峻的还不是危重患者激增带来的巨大考验,而是来自医护人员自身的感染。在新冠感染患者住满的情况下,外加阳性陪护,医护人员长期暴露在病毒中,防不胜防,科室47名医务人员无一幸免全员“中招”。但这支与新冠病毒斗争了3年,曾参与过疫情防控援鄂援沪的“呼吸铁军”并没有被吓倒。面对急需救治的患者,本身就发着烧的医护人员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只有2名症状较重的医护人员在家休息2天后就立即返回“战场”。

精心护理重症患者

奥密克戎冲击下的呼吸门诊患者数量也成倍增长。“我们不能让病人失去信心、看不上门诊。”科主任牟江说,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科室全体医务人员都放弃了休假。目前,大家都在克制着自身不断地咳嗽和未愈的疼痛,全力照顾不断涌入的患者。

“科室每一名医护人员工作时间几乎都延长了40%,工作一整天下来根本来不及休息。”该科室主任医师万雄曾参加过抗击非典、首批援鄂等工作,是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权威专家。在他承担会诊任务的一周时间里,可以说是这波新冠感染大潮中的“救火队长”,每天会诊请求量都超过40例。他不但要负责本科室危重病人诊治,还要参与全院危重病人会诊,指导其他科室开展新冠感染患者救治。仅每天在医院各栋大楼、各个楼层之间来回跑动,对医生体力就是相当大的考验。

由于呼吸系统非常复杂,再加上绝大部分危重症患者都是老年群体,护理工作强度、难度都远超平常。气管切开护理、呼吸机抢救、吸痰、鼻饲、吸氧、抗感染、控制血压、补液、营养支持……每一项都需要护理人员功底足够扎实,足够硬。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护士长唐瑜、副护士长张晓翠已经连续20天没有休息了。就在去年12月底,科室收治了一位来自柏林的女性老年患者。由于该患者丈夫残疾,且没有子女,陪护就成了最大的问题。唐瑜和责任护士邹浪主动接下了照顾老人的“重任”,在做好日常护理的同时,还要帮老人剪指甲、剪头发、洗脸擦手、到食堂打饭。

“我们希望患者不觉得住的是冷冰冰的病房。他们高兴一点,精神状态就会更好,这能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康复。”唐瑜说“最难的那个阶段已经熬过去了,只要我们再咬牙坚持一段时日,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图片由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提供)

记者 施婉莹 通讯员 郭开星

责任编辑:黄娅秋
编审: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