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白沙去采风
耀眼的阳光投射在不甚宽阔的江面上,也映照着我们的身体,让大伙感受到了一抹初夏的热力。这是长江上游的四川省合江县上白沙河段,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白沙滩,往常江边青白细软的沙子已被江水淹没,昔日独有的风景不见踪影,唯有老码头青石台阶上稀疏零落的青草及其附近密密麻麻丛生的杂草,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热闹繁忙。
千年古镇今犹在,黛瓦灰墙风俗画。在探寻采风活动的第一站——四川省合江县白沙镇,我们见证了江边码头的冷清沉寂,目睹了王爷庙的残垣断壁,不由让人想起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禁不住感叹时光的无情与岁月的沧桑,正如多变的人生,总是充满了无法把控的不确定性。古朴凝重的城门洞,雕梁画栋的老戏院,落满尘埃的老染坊,残破不堪的张爷庙,如同一位位饱经忧患和磨难的老者,无声地讲述着这个始建于东晋的县治所在地的过往的繁华盛世、兴衰沉浮与世纪变迁。
同饮一条长江水,共拥白沙有缘地。作家们来到探寻釆风活动的第二站——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走进了附近的聚奎中学,这座建于黑石山上的百年名校,不仅林木葱茏、风景如画,更是人杰地灵、大师名流荟萃,不失为乐学成学的理想之地、塑造人格的精神殿堂,恰似校园中留存的一幅对联所云:“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中国第一个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工作人员引领川渝两地作家,回顾盘点了我国中师的百年发展历程。何为师范?“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作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是更应该做到“乐为人梯甘做春茧蜡烛,先忧天下勿忘国运民生。”
江津区白沙镇的中白沙,又叫白沙坝,滔滔长江水滚滚东逝,流经此处,江面豁然开朗,水天相接、蔚为壮观,那片狭长铺满细沙的坝子如今沉入江底,成了一片汪洋泽国。虽然未能看到中白沙原汁原味的景观,多少觉得有些遗憾。不过,信步倘佯在长约千米的东华街古街,流连于素有“小朝天门”之称的朝天嘴码头,石梯上的青苔,街道两旁的木结构建筑,临江的吊脚楼,却让你倍感亲切温馨,重庆本土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山城棒棒军》的经典画面,立刻浮现于眼前,进而定格为特写,让人似乎回到了那些慢悠悠的日子,近距离地领略到了老重庆独特的人文风情。而那架傲骄地挺立在码头上空的硕大无朋的放映机,像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充满自信地提醒和昭示人们,白沙这座始于汉代的历史悠久的千年集镇,在传承深厚传统的同时,不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底蕴,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拍摄过无数佳片、闻名遐迩的影视之城。
大渡口十里钢城,前些年实现优雅转身后,变成了“公园大渡口,多彩艺术湾”,环境十分宜居。此番川渝作家探寻长江上游三个白沙古镇釆风活动,冲着位于大渡口区跳磴镇的下白沙即白沙沱而来,探访活动在这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且不说跳磴镇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痕迹,下白沙所属的白沙沱社区,其历史文化同样源远流长。白沙沱附近有一座古刹——金鳌寺,因观音莲花座足下的金鳌鱼奋翼归长江而得名。作家们驱车赶到这里的时候,天上正飘飞朦胧细雨,颇有点杜牧笔下那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味。
站在下白沙高高的江岸上,远眺前方的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心中翻滚几多苦涩复杂的感情。因为这座大桥有着特殊的身份,它是新中国第二座长江大桥,首座长江铁路桥,这位共和国的功臣,曾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南来北往的铁路运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大桥目前停止了运行,其部分桥墩和铁轨被拆除。作家们纷纷在此打卡,以作纪念。
长江把我们连在一起,白沙让我们牵手结缘。
吴俊卿(大渡口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