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深情为传承——《他们一路走来》序
易冬梅是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老干部局(以下简称“区委老干局”)副局长,江津区作协会员。她的散文集《他们一路走来》即将出版,我由衷感到高兴。这是一部真实可贵的历史记录,也是一部饱含真情、深情的创作。它再现了在江津不同岗位上的离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中,不同个体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也揭示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更弘扬了离休干部爱党爱国、服务人民,不忘初心、矢志不移,勇往直前,终身奋斗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全书21篇,写了22个离休干部的成长经历、奋斗过程。我一篇一篇初读之后,对书中所记录的每一位老前辈,敬重感和亲切感都油然而生。我是江津人,在江津工作的时间长,对书中写到的离休干部,多数都比较熟悉。他们中有我的老领导,如江津石门地下党党员杨治乾同志,是我在宣传部做理论工作时的分管部长。他们中也有我的老熟人,如文集中合成一篇来写的魏澹和袁静夫妇,我和他们是老朋友。近一二十年来,我们年年都要见面,常常有联系,我还喝了不少他们老家杭州寄过来的西湖茶。记得一次去他们家中看望时,还即兴吟诵了一首顺口溜《赠魏澹袁静二老》:“风华正茂目标同,结伴而行情义浓,倾心倾力几十载,夕阳朝阳一样红。”离休老干部中有我同事的父亲,也是我十分熟悉的老一辈。如当年江津蔡家区地下党员韩治平,离休后曾多次去我家乡骆崃山,并写新闻报道和工作建议,作宣传、作推介,促进骆崃山建设发展,令我十分感动,甚为赞赏。离休干部谭秉云,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环境恶劣的朝鲜战场上,屡建战功。他曾孤身一人,炸毁敌军坦克,阻挡敌人一个师的进攻步伐。英雄事迹气壮山河,英雄故事耳熟能详。他们中的刁光明、曾令端,都在江津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江津师范校,江津中学的发展,有着他们的心血和奉献。离休多年后,师生们谈起他们时,仍然崇敬有加。我曾兼任过江津县教委主任,故对他们的经历也有所知晓。我给离休干部赵志成的《枫叶秋晚》(续集)一书写过读后感,赵老离休后投资办留守儿童之家,创办家庭免费图书室10多年,90岁高龄还撰文著书,弘扬革命传统。我十分敬佩老前辈持之以恒、奉献不止的精神和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的行动。
冬梅在文集中还写了很多革命老前辈——
老红军胡德润,四川南部县人,1932年参加红军,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屡建功勋,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7岁参加民兵大队和抗日青年宣传队的山西武乡县陈生照,历经枪林弹雨、多次负伤,转战大西南来到了江津。
13岁加入敌后武工队,17岁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山东泰安人王培中,一次次战斗,屡建战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成员进军大西南,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后来一直在江津工作。
从齐鲁大地走出来的巾帼战士孙淑芝,1945年初,18岁的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胜利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来到江津,情系第二故乡,贡献青春和终生。
孤儿出身的江苏淮安人陈治华先后参加过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后扎根糖厂为江津轻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战场上火线入党,在枪林弹雨中淬炼自己的山西人郝顺珍,在部队干了36年,参加过大大小小数十起战斗,经历过无数次战火,负过重伤,获得一枚枚勋章。
江津人彭国强,参加过解放战争,又参加第一批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切除了10个脚趾,转业后继续在基层工作,不辞辛劳,艰苦奋斗。
还有谢锡全、程泽厚、刘子华、陈皓光、王香才、郑济中、龚炳章……
我不一一列举了。他们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或者从事过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革命工作的老前辈。他们在离休后继续勤奋工作,奉献不止。他们是老前辈,也是好榜样。每个人都有精彩的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段历史的记忆,都是应该秉笔直书的对象。
江津是离休干部比较多的地方。400多名离休干部,有本地地下党津北工委、津南工委、津綦工委的地下党员。有在进军大西南、解放大西南时留在江津的西南服务团和二野军大的指战员,他们来自全国多个省份。有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冲过来的,有从地下斗争岁月中闯过来的。他们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艰苦卓绝,英勇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们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辛勤工作,艰苦奋斗了一辈子。到今天,健在的离休干部已经不多了,由于资料收集很难,能够编辑入书的则更少。书中所记录所展现的22名老同志,是离休干部中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能够在走访之后把他们的经历事迹写作成文,汇集成书,的确是件难能可贵、很有意义的事情。
冬梅两度在区委老干局工作,前前后后已有12年时间。她第一轮在区委老干局工作时,我还在工作岗位上,对她认识但不是很熟悉。2012年我从区政协退休时,她是鼎山街道党工委统战委员、区政协委员。我和她都属特邀界别,而且在同一个委员小组,一起开会,一起小组活动,逐渐熟悉了。2017年,她又调回区委老干局任职,这时我已经退休5年,是他们的工作对象了。退休后得到区委老干局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关照很多,和区委老干局的同志们联系多接触多,交流沟通也多。当然,对冬梅也就更熟悉了。加上她以及她爱人鄢伦都喜欢文学写作,有共同的爱好,我们交流的机会自然就多一些,对她的了解也就增多了。她是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对文学创作有一种专业性的自然喜爱和热情。她做老干部工作,熟悉老干部。她热爱老干部,关心老干部。老干部特别是离休干部,既是她工作的对象,也是她敬仰的榜样。为了让老前辈的革命精神得以传承,弘扬先辈之传统,以励吾辈不负韶华,老干部特别是离休干部又成为她的写作对象。她怀着敬仰之心、责任之心走访,仔细收集老同志们的点滴回忆,走访老同志的家人、亲友、战友和同事,查阅相关文档资料,力求真实、准确地再现每一位老同志的事迹,以真情、激情写好每一篇记实性散文。她说:“走访慰问革命老前辈,他们总要给我们讲自己的成长史、革命史和奋斗史,每一次都让我们深受教育和感染。也无数次意识到,离休干部们的人生事迹很值得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多少个双休日,她放弃了休闲,潜心写作。多少个下班后的夜晚,她伴着夜色,沉心静气,饱含深情,用心写作。一篇篇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着她对老同志的敬重,对历史记录的负责,对革命精神传承的自觉。文集既保持了记录的真实性,又实现文笔的生动性;既具有史料性,也具有故事性。作为退休干部,我从内心深处给她点大大的一个赞。
区委老干局的领导和同志们,全力支持冬梅的写作。局长曹伟同志曾给我讲到,集中反映老同志特别是离休干部的人生经历、感人事迹、奋斗精神,这是做老干部工作的同志们的共同心愿。
难能可贵的是,为了弥补因资料收集的缺失而不能写作更多离休干部事迹的遗憾,冬梅和她的同事们一道,在有关方面的支持配合下,编辑了江津418名离休干部和易地来江津安置或定居的58名离休干部的名录,并且作为本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离休干部们的绚丽人生。
感谢前辈们!我们应当对前辈们的事迹铭记在心,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再创佳绩。
感谢冬梅和区委老干局的同志们,传递正能量,奉献出宝贵的精神食粮。我以为,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是对老前辈们最好的敬重,我们的任务是发扬光大,再谱新篇章。
王忠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