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散游利川

2024-08-19 15:35    来源:
2024-08-19 综合

施崇伟

走出利川火车站,已是傍晚,昏黄的天空之下,一片绿林从高楼间挤出来。还没进入如火七月,周边大城市的人还没带着暑气涌来,这座十万人的小城,没到热闹的时候。街头人不多,路更显宽阔。不用坐车,风清云淡就步行到了预定的民宿。三十二层的高楼之顶,住进去,就像回家。

其实,我们是第一次来利川。我和国荣,两家四口,在不慌不急的年龄,坐了一班缓慢的绿皮火车,来利川,找一个散慢的周末时光。

散漫地站在阳台俯瞰正在渐渐暗下来城市面貌,散漫地走上次第亮起路灯的街头。昏暗的光线在霓虹灯的映照下,似喝醉了酒,灯光摇曳。

我们还没喝,打算先清醒着打量这个初识的小城。楼下就是龙船天街,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炒现作的美食搭配,诱惑着视觉和味觉。走路,是我和国荣共爱的老年运动方式,不约而同,我们没有停下脚步,把街道两旁的阁楼和吆喝甩在身后,大踏步向前。穿过天街,迎面而来是“CAM趣美食PING”橙黄的拱门;再往前,一条清清小河飘来,利川,当然得有川。清江在夜色里,看不出它的“清”,而是一条被倒映的灯光晕染的彩河。左拐,漫步柳条依依的堤岸,节奏更缓慢。忽然,眼熟的“马踏飞燕”跃入眼帘,旅游城市的标志耸立在广场上,向北延伸的一块块匾石铺在地上,那是利川的名片——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中国凉爽之城,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最美中国生态旅游目的地城市……

过了基斯顿大桥,老婆选定了一家土家老菜馆来款待我们的利川之行。野生枞树菌炖腊肉,利川山里采来的菌子很新鲜,炖上腊肉,令我们胃口大开。海椒面炒蕨菜,是地道的恩施土家菜,口感独特。香酥腰豆盛上桌,那当然得配上土家酒了。我们国荣先要了一杯当地泡酒,不大工夫就见了杯底。推杯换盏间,心胸也变得宽广起来;意犹未尽时,胆子也比平常更壮。于是,向两夫人申请再添一杯。还没等夫人应允,国荣已端着杯子到前台找服务员去了。借着酒意,我吆喝“老板,加菜”,假装不看老婆瞪我的眼光。麻辣豆皮和红薯粉作下酒菜格外给力。豆皮是一种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传统小吃,而利川市的麻辣豆皮搭配了麻辣的调料,最合我们的“重庆胃”,红薯粉是以当地的红薯淀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传统小吃,配上小酒,惬意至极。

一顿晚餐吃成了夜宵,吃到月上中天。不知是月亮醉了,还是酒醉了,我和国荣被两夫人缴了酒杯,皆不承认喝多了。夜晚的利川,更显温柔,时空越加缓慢。路上行人稀少,车辆也入眠。我和国荣,用脚步驱散着浅浅的酒意,摇摇晃晃在街道。一路走,一路聊,几十年的交情,足够三公里的酒话来丈量。借着微醺,真心话肯定不少。但,究竟聊了些什么,可能只有一路的街灯和树影听到。因为酒后的豪言壮语,绝对会掷地有声。

清晨被夜醉推迟,仍没错过楼下早餐店怀旧的味道。“名儿堂”,确实有些名堂,各式面食,融和进上世纪那个特殊年代的味道,堂馆的布置,墙上的字画,搪瓷缸上“语录”,那段属于我童年时期的氛围在加了鸡蛋的麻辣面里“呼啦”着,穿越而往。就像面馆里的传来的“龙船调”,久违的曲子,余音袅袅。

龙船调是利川人唱给世界的情爱之歌。吃过麻辣面,我们去了龙船水乡,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打造的“世界民歌小镇”。

龙船水乡在隔着县城八公里的凉雾乡。龙船造型的大门,四角用巨型船橹支撑,一派土家吊脚楼风格,作家余秋雨题写的“龙船水乡”四个大字在大门顶端赫然。游人不多,优美的“龙船调”不断。我们没有上游船,只静静地坐在闲适的椅子上,静静地听“龙船调”自由散漫地索绕。

回头之间,见坐在对面的国荣那添了霜的脑袋随着旋律缓缓地一点一点。我在心里暗笑:“嘿嘿,在打瞌睡了。”殊不知,清清凉风一吹,我也不知不觉间进入梦乡。梦里,走来了土家幺妹,还有划船的艄公……

责任编辑:徐莹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