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村医”施明登扎根山乡30载——“赤脚”踏遍天堂 “医心”守护健康
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让人无所适从……
和风细雨,亲切地问诊,让人舒适惬意……
9月3日,记者迎着阳光,来到支坪镇天堂村卫生室,看到了室内室外“两重天”:室外火辣的太阳烤得人喘不过气,室内适宜的温度浸润着整个房间。一个披着白大褂的瘦弱身影,正在给病人问诊施药。
“明天早上还这样早来哈……”一位刚输完液的患者,给白大褂叮嘱起来。
“反正我比你早……”白大褂打趣地回复。
这位白大褂就是支坪镇天堂村卫生室的乡村“赤脚”医生施明登,也是支坪镇人大代表。
64岁的施明登已扎根山乡30载,守护着乡邻的健康。30年来,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日晒雨淋,他总是随叫随到,穿梭于田埂与村落之间,用坚定的信念,当好乡亲们的健康“守门员”,成了天堂村不折不扣的“120”。
坚定从医,读坏20余部典籍
施明登出生于支坪镇天堂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境贫寒,生活艰难。
“小病拖,大病扛,病危等着见阎王。”在施明登的记忆里,他们家和周围村民差不多都这样。更与常人不同的是,他自幼身体瘦弱,先天肩胛骨弯曲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整个右肩胛高高隆起让他面临生活中的诸多挑战。
然而,身体的缺陷并未成为他追求梦想的绊脚石,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坚定的信念。20世纪90年代初,原仁沱区卫生所组织培训乡村医生。迫于生活所困,自幼便对学医产生浓厚兴趣的施明登积极主动报了名。然而,从未学过医疗知识的施明登深深地知道,自己行动不便,文化知识又不高,学习过程何其艰难。但他相信,心中的爱与责任、知识与技术可以跨越一切障碍。
施明登在乡亲们的期盼中,踏上了求学之路。在那里,他暗下决心,要以超乎常人的努力,扎实掌握医学知识,为将来服务乡亲打基础。“不懂的多,有些字母开始认都认不到……”几句朴实的话,说明三年的学习生涯谈何容易。施明登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每当遇到困难,就想想乡亲们“小病拖、大病扛”的状态,就看看自己高高隆起的肩胛骨。最终,他咬着牙,出色地完成了中医西医的全部课程。这段经历,不仅为他日后的行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1994年,学成归来后,施明登回到了天堂村,成为当地的“赤脚”医生。当时,他还全靠不怎么方便的脊梁背背兜装点药回到村里行医,在给村民看病的过程中还遇到诸多疑难杂症。为了“急病人之所急”,切实给乡亲们减轻痛苦,每当遇到问题,他总是熬更守夜,遍览中医西医书籍。《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银海经纬》《医中经鉴》《解剖学》等各种内科、外科、儿科的典籍,先后读坏了20多本,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情怀。他常说:“我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我的心是完整的,我愿意用我的医术和爱心,为乡亲们带来健康和希望。”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让这位“一心为民”的施医生成了村里人最信任的伙伴。
摩托村医,10年骑烂4辆摩托车
天堂村位于支坪镇的西北部,东邻白溪社区,西邻真武场社区,北接金子寺,綦河环绕,是相对偏远的村子,山虽不高,但坡陡谷深。该村有1600余户、4000余人,在公路没通之前,到津城需要步行小半天到真武场再转中巴车,很不方便。
“就服施医生那包药,几天下来‘松活’了好多……”当天,刚输完液的患者石朝芳老人说起施医生,一个劲儿地称赞。石朝芳老人是金紫山人,70多岁,患了食管炎,到津城某医院住院治疗,医院从西医的角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效果不是很明显。后来到施医生处寻医,施明登采用养胃的办法来给她治疗,没想到几天后症状就减轻了。
施明登虽然是天堂村村医,但先锋镇金紫山和西湖镇大塆村部分村民看病也很相信他。这让施明登为乡亲们看病的覆盖范围从天堂村的10余平方公里扩大到20余平方公里。
“你们先等一下!”见面时,施明登正在村卫生室给群众看病开药。在等待施医生的过程中,天堂村副主任程敏与我们聊起了施明登的日常:“现在条件好多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山高、路远、居住分散……要是靠走路,把6个村民小组转一圈,没个一两天根本转不下来,好在现在路修好了,骑摩托车方便。”
“以前穿统靴,现在骑摩托……”刚处理完病人,施明登出来插了一句,显得有些兴奋。
“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施明登说,天堂村几面都是山,1600余户村民散居山头之间。2012年以前没通公路,他送医送药就靠两条腿,经常一走就是一天。2012年以后,天堂村及周边逐渐修起的土公路、水泥路,为了减少送医送药的时间,施明登狠下心,于2014年买下了第一辆摩托车。
然而,正是方便送医送药的摩托车,差点让施明登丢了性命。
一个漆黑的夜里,施明登接到村民求救后,立即骑着摩托车赶去出诊。在大塆村一个叫小水平的地方,由于从大堰沟旁路过,也无什么路,一个急弯致车轮在砂石路上打滑,他连车带人一起从堰沟边滑了出去。
“幸好只是受了点皮外伤,自己找点药来包两三天就好了……”施明登说,白天黑夜地在山坡坡上转,蛇虫蚂蚁,狗咬猫抓的,哪里没受点伤,哪里没被吓一回,但一想到病人等着,总是以最快的时间赶到。
“有了摩托车,还是比以前走路方便多了。”施明登说。据他回忆,从医30年来,穿坏了20多双统靴,骑烂了4辆摩托车。他现在骑的这辆摩托车是前不久才买的新车,里程4000多公里。这样算下来,他仅骑摩托车的行驶里程约10万公里,相当于绕天堂村跑了七八百圈。正因为骑着摩托车给村民行医送药,施明登被称为“摩托车上的村医”。
随叫随到,村民身边的“移动120”
“施医生,我小孙孙烧起不退也……”“不急不急,马上就出发。”采访结束时,施明登接到了一个电话。他收拾好药箱,戴好头盔,骑着摩托车出发了。只见他瘦小的身体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加上肩胛骨隆起,药箱遮挡了整个身子。
“要不是他,我都不晓得死好几回了。”天堂村4组居民钟定平说起施明登,越说越激动。年前,钟定平到江津某医院检查,说是患有螳螂炎、前列腺炎、睾丸炎、尿结石、肾结石等病症。有一次,他在家突然发病,疼得直不起腰,尿胀得不得了,他都准备去大桥上跳下去一了百了算了。钟定平家人给施明登打电话告知了情况,施明登迅速拿起药箱,一边安慰着钟定平,一边飞奔向他家。到钟定平家后,施明登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先拿出排尿管,耐心细致地给老钟排尿。随着小半桶尿液排出后,钟定平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回忆起往事,钟定平还掀开衣角,露出了现在还插在身上的排尿管,还伸出手腕,让大家看他曾经想轻生所留下的割腕印记。
在天堂村,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施明登的手机号,卫生室门口墙上就贴着他的手机号。“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无论打雷下雨,还是刮风下雪;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夜半三更,他都是有求必应。”天堂村的村民们都说,听见施医生摩托车的声音,就像听到大医院120的急救声,他就是我们天堂村的“120”。
“老人着摔了,老人着摔了。”8月的一个中午,酷暑炎炎,施明登刚准备躺下休息几分钟,便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曲水滩那边一户人家,家里老人不小心摔倒了。施明登一边叮嘱不要随意挪动老人,一边翻身起来拿好药箱,骑上摩托车向曲水滩出发。
行医30年,施明登掌握了一些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宝贵经验。他知道,乡村医疗工作还有一项重点是做好健康教育和预防。因此,他十分注重做好“一老一小”的预防保健工作。
施明登利用业余时间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做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翻开施明登随访记录表,随访时间、随访方式、检查记录、各项指标清清楚楚,翻开他的门诊日志,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病名、处方、电话号码等记录得详详细细,而且记录了厚厚的几大本。施明登说,除了经常免费给群众开单方外,还对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查体,指导用药;对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每年至少上门4次,督导他们合理膳食。在施明登的“守护”下,30年来,村里没有出现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
坚守医者初心,坚定扎根山乡。30年来,施明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用艰辛地付出书写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他如天堂村的一盏“明灯”,为村民照亮了健康的道路。
记者 黄昌怀 实习记者 王心怡 通讯员 江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