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陈玉莲:托起“非遗”人生

2024-10-22 11:25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4-10-22 综合

面对挫折,有人放弃自己而遗憾,有人直面挑战而成功。陈玉莲,一位非遗技艺传承人。她因意外失去左腿,却在苦难中“挣扎”,毅然选择了后者。20多年来,她用残缺的身体撑起一个家,用无私的大爱激励着乡邻,她用行动——

托起“非遗”人生

10月3日,天气骤变,从炎热酷暑突然变得寒意逼人。

人们戏言,重庆的天气,犹如坐过山车,说变就变。

20多年来,先锋镇金紫村村民陈玉莲家中,有一件事却从未改变——做红豆花(俗称霉豆腐)和红豆豉。

“赵老头,起来推豆花了。”清晨,天还没亮,陈玉莲拖着不方便的左腿来到家门口的石磨前,开始清扫石磨卫生。

“今年这个豆子乖,能做出好豆腐、好豆豉……”陈玉莲双手捧起一捧昨天泡在盆子里的黄豆,看着颗颗金黄、粒粒饱满,满心欢喜。她说,今年天气变得快,就提前早点做。

20多年来,陈玉莲夫妇坚持学习制作红豆花、红豆豉。她家的红豆花、红豆豉成了远近闻名的“餐佐”,常年远销北京、广东、浙江、重庆、四川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她家的红豆花、红豆豉申请江津区非遗产品成功后,她也成为非遗技艺传承人。

20多年来,她拖着不太方便的左腿,靠勤劳的双手养活一家人。生活好转了,她还义务帮助乡里乡亲,用自强不息激励着周边人热爱生活,为身边人托起了身残志坚、感恩回馈的“非遗”人生。

意外,她失去了左腿

1974年,随着“哇——哇”的啼哭声,陈玉莲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因她是一个女孩儿,所以父母从小就把她给了陈家人,取名陈玉莲。幸好,养父母一家没有女儿,对她特别疼爱,生活虽不富裕,但还算幸福。

20世纪90年代,迎来“打工潮”高峰。18岁的陈玉莲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勇敢地踏上了前往沿海打工的潮流,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老板对员工不错,大家都努力工作,都想多挣点钱。”陈玉莲回忆起当时在皮件厂打工的情形,还记忆犹新。当时,她和工友们吃苦耐劳、意气风发,梦想着干出一番事业,给一直疼爱自己的养父母争个光、长个脸。

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然而,命运跟她开了一次不小的玩笑。陈玉莲在下班途中,意外发生了车祸,等她醒来,就看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了。

“我的腿?我的腿呢?”当她清醒过来,看着自己空荡荡的左裤管,“咆哮”了起来,瞬间感觉天都塌了。原来,车祸压坏了她的左大腿,医院只能给她从膝盖以上截了肢。

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的陈玉莲,怎能遭遇如此重大的打击,她的生活随即也陷入了低谷。起初,她时常会望着自己左边空荡荡的裤腿发呆,老想着怎么没把自己压死,一了百了。然而,每当她有这个想法的时候,眼前总是浮现起疼她爱她的养父的脸,那张爬满皱纹逐渐老去的脸。

“不能这么自私,父母还等着我养老呢。”陈玉莲在工厂老板的激励下,伤好后重回皮件厂,重拾生活信心,决心继续上班。她坚信,即使身体不再完整,依然能靠双手创造不让自己“遗憾”的人生。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工厂可是做计件的,原料出来了,工友们都能轻松抱走,陈玉莲只能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慢慢挪动。抱不动、抢不赢,但她没有放弃。汗湿了衣衫,坐麻了右腿,她总是咬紧牙,硬生生挺过一次次困难,因为她想努力挣钱,打算回到家乡金紫街上买个门面,做生意养活自己,多给父母争个光。

就这样,她在家人朋友的鼓励下,面对生活的重击,面对工作的压力,依然在皮件厂坚持了3年。

执着,她创造了“非遗”

1997年,陈玉莲回到先锋镇金紫村,与赵勇结婚成家,随后生下了两个女儿。一家人虽然其乐融融,但生活的压力不得不面对。

在川渝地区,春节前制作红豆花、红豆豉是上世纪家家户户的传统习惯。当时,陈玉莲的婆婆就是当地做这种“餐佐”的一把好手。陈玉莲萌生了向婆婆学习制作红豆花、红豆䜴的手艺,然后把产品卖给周边街上的居民。

心动不如行动,陈玉莲说干就干。泡黄豆、煮黄豆、洗帕子、包黄豆,密闭发酵、加水加盐、加酒加料,每一个环节,陈玉莲都亲手操作,认真学习,摸索经验。“做豆腐、豆豉,盐很关键,不能多也不能少。盐多了,会太咸,盐少了,会长白霜,味道会发酸。”陈玉莲介绍说。

做红豆花、红豆豉一般在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正是天气最寒冷的时候。陈玉莲坚持用双手洗豆、泡豆,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憧憬。早期磨豆浆靠纯手工石磨,丈夫赵勇推磨,陈玉莲在旁边添豆,腿脚不便的她,一站就是2个多小时,有时候长时间站立,腿脚都没知觉了,她咬咬牙继续坚持。双手泡得发白,右腿弯不过来,她只能在火炉边暖暖,晚上睡觉时慢慢地活动一下右腿。

踏平坎坷成大道,熬过黑暗是黎明。陈玉莲的创业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当时,看着豆粒变色,闻着气味发酸,我们都懵了,就像一个父母,看着子女夭折一样……”陈玉莲回忆起几次失败的经历,仍泪眼蒙蒙。原来,开始创业时,好几次从泡黄豆到发酵完毕,辛辛苦苦盼了半个月,却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变了点质,80多斤的黄豆浪费了不说,还耽误了时间。陈玉莲说,如果便宜点卖出去,既怕顾客吃坏了肚子,又影响自己的名声。于是,夫妻俩狠心将失败的红豆花、红豆豉倒掉。

常言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陈玉莲通过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做的红豆花软绵绵、滑溜溜,豆香浓郁,麻辣可口,远近闻名。先锋、西湖、李市等周边场镇的居民都夸赞她的手艺,过年从广东、深圳、浙江回来的乡亲,都要在她那里买点带走,称这才是“家乡的味道”。靠着制作红豆花、红豆豉,陈玉莲家每年都有三四万元的收益,加上自己开的副食店,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陈玉莲的产品出名后,先锋镇、金紫村给陈玉莲的红豆花、红豆豉进行了包装和销售。经过精细包装的产品卖往了福建、广东、浙江及川渝等地,每年还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多万元收益。2023年,金紫村红豆花、红豆豉还申请成为江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7月,《人民日报》副刊刊发了金紫村红豆花的故事。陈玉莲靠勤劳的双手,执着的精神,不仅创造了没有遗憾的人生,还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非遗”技艺传承人。

感恩,她激励了乡亲

心怀感恩皆美好,怀藏情谊爱如桥。陈玉莲深知,自己能够从生活的低谷中重新站起来,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帮助,离不开亲人和朋友的关爱。

“看到那些困难的乡亲,就想到自己当时的绝望,总想去搭把手。”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陈玉莲始终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

“孩子啊,爸爸无能,爸爸没钱,咋办呀……”几年前,同村的一个低保户赵子明,他领养的孩子突发心脏病,亲戚朋友虽然捐助了点钱,但离手术费还差好几万,只能跪在孩子床前捶胸顿足、号啕自责,巴不得撞死在孩子面前。陈玉莲得知情况后,拄着拐杖就出了门,取了好几万现金送到了赵子明手中。她还马上叫家人联系了重庆大坪医院,几经周折,最后在重庆儿科医院做了手术。赵子明因病被批为低保户,无法在外找到工作,除了政府有点补贴,只能种点庄稼谋生,没有其他经济收入。陈玉莲与丈夫赵勇商量后,让赵子明到自家红豆花作坊来帮忙,不仅提供一日三餐,还免费教给他制作手艺,坚持给他发工资。赵子明一家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2021年,邻居独居老人刘华孝生病卧床,又无子女在身边照顾。陈玉莲就每天主动上门给他端水送饭、里外照顾,直到刘华孝去世。这一送,就是2年多。陈玉莲说。“乡里乡亲的,我看他没得人照顾可怜得很,多一张嘴吃饭了嘛。”村民王世吉是个盲人,妻子程昌文又体弱多病,无人照料的夫妻俩生活有些困难,陈玉莲二话没说,一直像照顾“老人”一样照顾着。邻居租户刘维军瘫痪在床,妻子患有高血压,陈玉莲经常把自家门店的副食给送去,还激励夫妻俩要看到生活的希望。

“妈妈很不容易,我们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陈玉莲的两个女儿在她的激励下,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如今,大女儿赵晓杭大学毕业后已成家立业,小女儿赵倩岚正读高中,成绩优异。小女儿谈到妈妈,忍不住红了眼眶。

的确,从照顾街坊邻居,到传授制作红豆花的技艺;从现金支持,到帮忙缴水电费,陈玉莲总是给乡里乡亲真心实意的帮助,让身边的人深深感动。老党员邹开全谈到陈玉莲,止不住地夸赞:“这个妹子好!大家有什么事情找她,她都愿意帮忙。”据了解,陈玉莲主动帮助了周围4户困难邻居解决了大大小小的问题,帮助金紫村17户村民学习制作红豆花,让大家都富了起来。

心如朝阳,执着大爱。陈玉莲,如同她的名字一般,就算生活在淤泥里,依旧能够步步生莲、绽放光芒。她,用坚韧不拔托起“非遗”人生;她,用爱的力量,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记者 黄昌怀 通讯员 贺苗 白旭忆

责任编辑:程雨
“最江津”APP下载
“最江津”APP——看新闻、找工作、找房子、网络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