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川剧院刘记锅盔:酥到心坎里 香彻三十年
清晨六点,江津老城的街巷还未完全苏醒,但川剧院对面的三通街里已飘出阵阵油酥香。刘氏夫妇将案板上的面团重重一摔,飞起的芝麻像跳动的星子,落进滋滋作响的油锅——这是刘记锅盔33年来不变的开场。

一铲一饼 烙出人生百味
1992年初春,当这对彭州夫妇支起第一口铁鏊时,长江对岸尚未立起几江长江大桥的桥墩。“那时候我才二十几岁,每天凌晨五点起来备料,六点开门,手指都冻得发僵,也要揉透每一团面。”老板娘黄仕菊回忆,两口子咬紧牙关,靠着“馅料塞得满满当当”的实在劲儿,竟让这四元一个的街边小食,渐渐排起了长队,闯出了名堂。
小店越开越火,但夫妻俩也有自己的坚持:从开店第二年起,每年只营业半年。每到4月,他们就会关上店门,回老家陪陪家人,和老友相聚,9月重新开张。“钱是赚不完的,生活也要有张有弛。”这一开一歇之间,不仅是夫妻俩是对传统美食的坚守,更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生活哲学。




外酥里嫩 千层饼皮藏玄机
锅盔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是要把锅盔做好,做到真正的外酥里嫩,则考验的是制作者每一步的功夫。将面皮擀成牛舌状,两次拍打面皮,抹上油酥,均匀抹馅,卷成面团,沾上芝麻,擀成面饼形状,放至铁板,面饼遇热油瞬间绽开细密气泡,黄仕菊抄起夹子,在金黄与焦褐的临界点翻面。
“火候差三秒,酥脆少三分。其实不止火候,还有和面的手法、馅料的配方、翻面的技术,都是我们的独门秘技。”黄仕菊说道,“这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我一时半会也说不上来,可是一上手,自然就会了。”正是刘氏夫妇对每一步的精准把握,才成就了三十多年如一日的“街坊好味道”。




守得住古早味 看得见新天地
“以前,我们只做猪肉锅盔,现在增加了牛肉、红糖口味,为的是让街坊邻居们也能尝尝新味道。”黄仕菊介绍道,“我们也得跟上时代步伐,如今,店里还开通了外卖平台,一天能卖八九百个呢。”
老食客络绎不绝,外卖单不时响起,这家锅盔老店还有很长的时光要走,“要一直做下去,做不动为止。”黄仕菊笑着说,“以前有食客说过,希望我们永远都不会老,不然就吃不到这么好吃的锅盔了。”这句话,她一直记在心里。

三十三年,足够芦苇滩长出跨江大桥,却没能改变案板前那双手的温度,刘记锅盔的油香仍在编织江津人的记忆经纬,这或许就是街头美食最动人的魔法:用简单的原料,烙成几代人记忆里的味道。
店铺名称:刘记彭州军屯锅盔
店铺地址:三通街43号附87号
营业时间:早6点-晚10点(9月—次年4月)
见习记者 杨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