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对又来
在城市的喧嚣中,总有一些味道能让人驻足,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温暖。对又来包子,就是这样的存在。这家名字和受欢迎程度异常匹配的包子店,已经有45年历史,不仅是江津居民的美食偏爱,更是美食文化的传承。
三代传承 匠心制作
这是一家不算大的店铺,店外三两张桌子,店内几叠蒸笼、一大盆蘸水,隐在江津几江老城区美食街的一栋居民楼下。从零时30分开始,店里的员工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熟练地揉面、擀皮、包馅,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多年的经验和技巧,每一个包子和蒸饺都皮薄馅大、鲜嫩多汁。


1982年,对又来包子在几江镇老米市街(现在的美食街)创立,这一做就是几十年。店主吴小波是家中制作面点手艺的第三代传人。“以前上学都是先帮父亲挑桌椅,摆桌子,生火后才去学校,中午回来又帮忙收摊,直到结婚后我自己接手了包子铺。”吴小波不仅从小对下厨耳濡目染,更是专门拜师学习厨艺,白案、红案都非常熟稔。
吴小波回忆,他从12岁时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手艺,到如今和包子“结缘”已经45年。“做包子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和坚持。”吴小波说,“我们从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几十年都坚持纯手工制作。”




对又来包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馅料选用当地新鲜的食材,经过精心的调配和制作,无论是肉馅还是素馅,都有着浓郁的香味和细腻的口感。包子的面皮也十分讲究,使用传统方法发面,松软而有弹性,让人一口咬下去,就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吴小波介绍,馅料每天都是新鲜现做,面皮提前一天发酵,不含任何添加剂,让大家能够吃得放心。
天不亮营业 全年几乎无休
“从开店至今几十年,我们几乎全年无休,只有初一初二暂停营业。”吴小波透露,“我老婆嫁给我多少年,就跟着我卖了多少年的包子,她只在坐月子的时候休息了一个月。”



每天凌晨1时左右,吴小波夫妻二人就会起床,从滨江路东段住所驾车到老米市街,开始一天的工作。吴小波夫妻和两名店员负责完成和面、揉面、制作馅料、熬粥等准备工作。“八宝粥我们会提前熬制,算着时间,以便顾客在购买时,都能吃到温度适宜的早餐,让大家来了就能吃。”吴小波笑着说。
凌晨三时,这座城市还沉浸在睡梦之中,对又来包子店就迎来了首波客人,清晨开始外卖app就陆续有订单开始涌入。“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坚持天不亮凌晨三点左右营业。”老板娘王雪梅表示,“天亮前人虽然不多,即使两三食客我们也会用心招待,希望小小的包子铺从黑夜到天光都能温暖大家。”
一盘包子一碗粥再配上一碟蘸水和咸菜,成为了许多人开启美好一天的首选。还有很多人在这家店里是从小吃到大的。不仅在本地声名鹊起,对又来包子还被本地人带去了上海、香港等地。“有的食客去了外地还想这一口味道,经常让我们发冷链快递,每次都是发200多个包子寄出去。”吴小波自豪地说。
推陈出新 引领健康“食”尚
45年来,对又来包子店一直坚持使用传统松针蒸制,同时也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口味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和口味,店内现有鲜肉、酱肉、芽菜、玫瑰黑芝麻馅的包子,鲜肉、素菜馅的蒸饺,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如今,对又来包子店已经成为了江津的一张美食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美食爱好者前来品尝。



“在江津吃到了人生第一包子!”“是我从小吃到大的包子!”许多前来品尝的食客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留言。“我在这儿吃了几十年了,他家的包子可以蘸秘制的蘸水,别的地方吃不到。”食客刘先生说,随后他夹起包子咬下一口,顿时汤汁四溢,顺着筷子滴落在盘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与食客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老板娘王雪梅还会根据大家的反馈,不断对蘸料进行改良。“这个不需要配方,只有她能够调出这个味道的蘸料。”吴小波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在还有精力经营这个店铺的时候,把它好好开下去。”
每天8时至9时,店里迎来高峰期,食客渐渐多了起来,上班族、学生、老人……门口排起了长队,点单声此起彼伏。店主和员工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店铺中,在晨光熹微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对又来包子地址:江津区几江街道美食街(老米市街35号)
营业时间:凌晨3:00至13:00
记者 钟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