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子走进江津 校地共绘发展新篇——第三批“清华学子江津行”社会实践活动圆满举行
春潮涌动启新程,智汇江津谱华章。2025年2月,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11名在读硕士、博士走进重庆江津,开展第三批“清华学子江津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江津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校地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实践,更是打造渝西地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有力举措。
活动期间,清华学子深入江津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全方位感知江津的活力脉动。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片区,实地探访晶帆光电、润通科技等智能制造企业,沉浸式体验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的科创实力。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实地调研小南垭物流中心、国际物流枢纽展示中心等开放平台,近距离感受现代化新重庆枢纽之城的开放动能。
2月15日,清华学子赴江津中学、江津二中开展主题宣讲,为400余名高三学子带来特别的“新春第一课”。人工智能专业戴毅恒以“AI赋能未来产业”为主题,解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产业格局;精密仪器专业唐麒杰结合科研实践,分享“光学的创新应用”。这场跨越高校与中学的“思想碰撞”,既为高三学子打开认识前沿科技的窗口,更为校地人才共育架起桥梁。
自江津区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签署《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以来,“清华学子江津行”校地协同育才品牌已步入第三个年头,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实践成果。通过建立联合项目攻关、定向培养人才等长效机制,双方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内涵,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进一步打通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快车道”。
“青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当前,江津正以最大诚意为青年人才搭建舞台,以最优政策厚植人才沃土,以最好服务为人才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江津区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江津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战略机遇,深入实施“津鹰计划”。区委书记连续四年向海内外青年发出“求贤令”,人才“磁吸效应”持续增强,2024年引进优秀青年人才483名,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输送创新动能。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来栖。江津正深化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重庆大学等高校的战略合作,着力构建校地协同创新联合体,通过创新“科技副总”“金融顾问”等柔性引才机制,推动产学研融合与成果转化。近日之江津,正诚邀更多青年英才成为现代化新江津建设的“城市合伙人”,共同谱写校地共荣、产才共兴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实践支队成员实践感悟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王心怡:来到江津望见山、看见水,江津是一个好地方,人文底蕴深厚,有聂帅爱国奉献的光荣故事,也有企业普通人扎根一线、奋进奋发的励志故事。在重庆枢纽港产业园,我们看到企业在精细化、绿色化、质量化、科技化等方面做出大量努力,积极服务国家重点战略。作为当代青年,应深刻了解基层发展需求,脚踏实地,将科技研究真正落到实处。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徐超然:此次实践既让我感受到了江津深厚的历史底蕴,又见证了蓬勃的发展势头。美食的火热、发展的火热、人文的火热展示了江津独特的魅力,厚重的红色基因与蓬勃的创新活力交相辉映,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齐头并进。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样本,更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信念!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于锐权: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里科技报国的精神血脉、江小白"老味新生"的匠心智造、枢纽港产业园链动全球的壮阔图景、江津中学教育火种的萌发,让我刻领悟:清华人“顶天立地”的学术追求,当与祖国大地同频共振。这此江津实践将见证我们像聂帅般——既铸刻历史丰碑,更破译未来密码,把科研论文写在民族复兴的丰碑上。
功能材料与器件专业宋晓戈:在重庆江津的五天社会实践充实而难忘。我深入制造业企业,从标件到汽摩零部件,目睹材料转化为工业产品的过程,深刻感受到材料、智能制造等专业对工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企业面临材料性能、工艺优化难题时,让我意识到校企联合、人才引进的重要性。同时,这次实践让我品尝了重庆美食,感受了江津热情,也让我更加珍惜机会,未来将继续讲好江津和清华故事,期待更多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的机会。
精密仪器专业唐麒杰:本次实践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微企业的生存问题,制造业利润率低、新质生产力尚未形成,这些阻碍小微企业的大山。对于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我认为可通过利用工业资本,对优质且需转型的小企业进行资金、技术等方面帮扶,从而助力工业园区整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安全工程专业黄奕鸣:我有幸参观了江津博物馆,它生动展现了江津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变迁,由此感受到了江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通过丰富的图片、文物和多媒体展示,我深入了解了聂荣臻元帅的光辉一生,并体会到聂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离不开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更离不开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杨秀慧:我们参访了江津区多个代表性点位,从历史文脉到产业发展,从乡村振兴到现代物流,全方位感受了江津这片热土的发展活力,诚挚祝愿江津发展越来越好!
机械智能制造专业周于棉:参观江津产业园区和文化博物馆后,我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迸发的创新活力与历史厚重感。产业园内智能制造、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蓬勃生长,智慧化场景令人震撼;博物馆中白沙古镇码头文化、抗战文化展陈生动诠释了江津“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密码。作为实践队员,我不仅触摸到现代工业的脉搏,更读懂了这座城市将产业基因与人文底蕴深度交融的独特发展路径。
人工智能专业戴毅恒:我深入了解了江津的产业升级与智能化转型。作为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我特别关注了江津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探索。通过走访西部科学城江津片区,我观察到润通科技、群光电子等企业已将AI技术应用于生产优化和质量检测,显著提升了效率。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坚定了我将技术应用于实际、服务社会的决心。
数据科学专业陈昊煊:我们深入“江之要津”江津,参观了地方文化产业,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的发展活力。从古老的巴渝文化到现代的制造产业,从全国驰名花椒传承到新兴的文化科技融合,江津展现出了一幅多元而生动的文化画卷。
电气工程专业郑文塬:江津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在用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里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还通过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让传统制造业焕发出新活力。江津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如四面山、爱情天梯、千年古镇等。如今,江津正以创新为引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成为成渝地区的一颗明珠。
通讯员 但柯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