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到幸福,人民城市的魅力拼图 

2025-03-26 1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擘画了发展蓝图。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嘱托,恰似长江之畔的启明灯塔,照亮了新时代城市治理的航向,中国共产党人用百年实践给出了城市治理的“中国答案”。

今天,我想从三个维度与大家共同探讨人民城市的建设密码,解码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精神内核。

我眼中的人民城市,是一座“以自然为脉的生态之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生态保护摆在优先位置,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江津以其127公里黄金水岸线为基底,正在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老城区几江半岛将生态修复、功能配套、护河保障与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融为一体,解决了污水倒灌、江水倒灌等治理难题。绿色生态的滨江水岸、焕然一新的公共空间,让“水清岸绿”的城市画卷更好呈现。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指引:不论是建立健全保护生态环境的督察机制,还是解决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不论是做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保障,还是打造的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这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将生态文明从抽象理念化作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生活质感,无疑是解锁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蓬勃发展最鲜活、最生动的精神密码。

我眼中的人民城市,是一座“以工业为笔的文化之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提出的:“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3539文创园,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这座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军工老厂,曾以“千层底布鞋撑起钢铁长城”的传奇,铸就“三线建设”时期的精神丰碑,斑驳肌理中沉淀着“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印记。在新时代城市更新进程中,以“活态保护”理念重构工业遗产价值谱系,通过“工业遗存+创意转化”的复合路径,将这座见证国防工业变迁的“时空容器”,转化为承载城市集体记忆的文化地标,构建起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创新范式。

历史文脉的创造性转化是城市更新的灵魂工程。3539文创园开创“工业肌理解码”方法论,将厂房桁架转化为文化叙事的空间语法。原机械加工车间的改造堪称工业美学的再生典范:保留原址16台套制鞋设备,通过蒸汽朋克风格的机械艺术装置,让50年历史的冲压机在光影交互中“讲述”军工故事;铸造车间遗址创新引入围炉煮茶,使斑驳的冲天炉在数字复原中重现“铁水奔流”的壮阔场景。这种“物质遗存+创意打造”的保护模式,形成了工业遗产“可阅读、可体验、可传承”的活化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民主村社区时强调“乡愁记忆与时代暖流”辩证关系,在3539厂改造中具象为“文化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创新采用“织补式更新”手法,由工业遗产保护专家与社区规划师共同把关,在完整保留厂区空间肌理的同时,嵌入便民服务设施与公共文化空间,让工业遗产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这种“新旧共生”的更新哲学,既延续了“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精神血脉,又培育出“工业遗产街区化”的创新生态,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生动实践。

我眼中的人民城市,是一座“以幸福为墨的温暖之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从“厕所革命”提升生活品质,到“双减”政策为教育减负;从基本医保覆盖13.6亿人的健康守护,到织就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这一桩桩民生“小事”如同细密针脚,编织起温暖人心的幸福图景,生动诠释着“江山就是人民”的执政理念。

幸福的模样,在城市的肌理中具象可感。它是老旧小区加装的电梯厢里,银发族舒展的眉梢映照着晨曦;是社区游乐场上,稚童追逐嬉戏溅起的欢快声浪;是办事大厅里,群众紧锁的眉头在得到承诺后舒展成笑颜;更是社区养老服务站内,八旬老者品尝三菜一汤时满足的喟叹。这些平凡的幸福切片,构成基层治理最温暖的注脚——当社区工作者收到抗疫感谢信里歪斜的笔迹,当网格员走访时被塞进兜里的自家柑橘,这些“双向奔赴”的感动,恰是“人民城市为人民”最生动的诠释。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谆谆嘱托,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郑重宣示,我们可以体会到,改变的是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城市工作任务艰巨、前景光明,我们要以感恩之心、奋斗之志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的城市建设中谱写“民生为大”的壮丽诗篇。

(来稿单位:几江街道)

编辑:袁菲
编审:袁菲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