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雷锋精神的永恒密码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今天,让我们跟随时代变迁的脚步,一同探寻“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的答案。
“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的答案,隐匿在日记哲思的一字一句里
古人云:“言为心声。”9本日记本、177篇日记,犹如一部生动的成长史诗,记录着雷锋在生命历程中的深入思考与执着求索。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少年的雷锋,便以这般充满哲思的话语,对人生价值发出了深刻的叩问。
“多为党做一些工作,这就是我感到最光荣的。”青年时期的他,再次清晰地探寻着人生的方向。
“今天我入了党,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思想和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和远大。”年轻的生命在红色革命文化的滋养下,如幼苗般茁壮成长。
舍己为公、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浸透在雷锋日记的字里行间,他把党比作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党和祖国人民的,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复杂的情况,都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雷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理想信念是撑起共产党人脊梁的精神之“钙”,正是坚定的信仰铸就了革命精神谱系最深刻的“基因密码”。
“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的答案,蕴含在薪火相传的时代主题里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这一天成为了学雷锋纪念日。这名22岁的年轻战士,也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偶像。
20世纪60年代,全国掀起学习雷锋先进事迹活动,“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为主题的学雷锋热潮一浪高过一浪。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九家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学雷锋、树新风”等活动纳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学习雷锋,为实现四化而英勇奋斗”是这一阶段的宣传主题,鼓励人们像雷锋那样“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从“当代雷锋”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到“雷锋志愿服务队”“雷锋派出所”“学雷锋示范点”,从雷锋故乡到神州大地,各行各业以雷锋之名,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以志愿精神为代表的雷锋精神在新时代蔚然成风,愈见火热。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的答案,体现在雷锋传人的精神坐标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指出:“我们既要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牢记总书记谆谆教导,将“雷锋精神”的内核转化为我们实际行动的“指南针”,才是我们传承的应有之义。
在林俊德院士弥留之际仍戴着氧气面罩、插着管子工作的病房中,在王继才守护开山岛32年如一日的石阶上,在四川泸定地震发生后罗永和甘宇上坝泄洪挽救下游村庄的坚毅目光里……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涌现,“雷锋”早已不局限于个人,而是化作一个群像、一个符号,汇聚成烛照民族的光芒。
新时代传承雷锋精神,就是要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树立服务人民、赤诚奉献的坚定志向,将这种甘于奉献的“红色基因”接力传承下去,主动奔赴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矛盾集中的“第一线”、改革发展的“最前沿”,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里积累经验,在风雨考验中提高本领,奋力在新征程上“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雷锋精神不应只是写在语文课本上的片段,不应只是宣传报道中的影像,不应只是纪念日才被想起的名词。身处“关键节点”,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在细微之处传承好、发扬好雷锋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来稿单位:油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