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路上点灯人 五盏灯火照乡心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关乎乡村发展的精气神与长远未来。今天,咱们抛开晦涩的理论条文,不讲那些空泛的大道理,就围绕咱石蟆镇实实在在发生的温暖故事,通过五盏特殊的“灯”来看看乡风文明如何在我们身边落地生根,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这第一盏灯,是“希望之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至关重要。
在石蟆镇稿子社区,62岁的曾萍用了整整12年时间,绘制了一张特殊的“助学地图”。地图上详细记录着23户特殊家庭的信息,她不仅自己出资3万余元,为留守儿童送文具、给暑期回乡的孩子送书籍,还帮扶了20余名困难儿童。更了不起的是,她组织起了一支18人的志愿服务队,队员都是来自曾经的受助家庭。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扶贫必扶智”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曾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真情和温暖传递给那些孩子,为“寒门”学子照亮了成长成才的道路。曾萍常说:“善意是会生根发芽的,当受助者变成助人者,文明的薪火就能永远传递。”她的行为,正是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教育扶贫,提升乡村孩子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为乡村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第二盏灯,是“传承之灯”。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乡风文明是保障,而文明乡风的形成,家风传承是重要抓手。良好的家风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望江村文昌庙路段的96盏太阳能路灯会依次亮起,蜿蜒的山道就像一条璀璨的银河。这背后,是88岁老党员周守泽一家祖孙三代的努力。从出资修建望江村5组马口丫至6组朝天嘴路段的毛公路,到如今为全镇捐赠路灯170余盏,他们用了30年的时间,践行着“钱要花在乡亲们脚底下”的承诺。周守泽一家的光明接力,不仅照亮了乡亲们回家的路,更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正是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了乡亲们最坚实的依靠,带领大家走向幸福生活。
第三盏灯,是“和谐之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加强社区治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社区治理能够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乡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石蟆镇羊石老街,有一位深受大家喜爱的社区工作“高手”,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成七嬢。她有一把特殊的“三合一”扫帚,不仅用来扫垃圾,还能扫矛盾、扫陋习。去年,她成功化解了47起纠纷,劝和了21户邻里,社区调解成功率达到了100%。问她有什么秘诀,老人笑着说:“扫地时耳朵勤快点,说话时心肠软乎点。”成七嬢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不用红头文件,就靠着自己的热心和耐心,用这把扫帚扫出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新气象,让移风易俗变成了街坊们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暖心事儿。
第四盏灯,是“孝善之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弘扬孝道文化,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在石蟆镇感益村,王孝英床头的夜灯十年常亮。这十年间,她为家中老人进行了3000多次的翻身护理,1800多次的褥疮换药。她用十年的坚守,打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旧观念,谱写了“十年守护见真情”的新篇章。她守护的不仅是老人的幸福晚年,更是在乡野间竖起了尊老孝亲的精神丰碑。这盏夜灯,化作一股无声的力量,润泽着乡土,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好品德在乡邻间传承发扬。她的故事,成为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激励着更多人践行孝道,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这第五盏灯,是“连心之灯”。
乡村振兴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只有党群一心,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每到雨季,石蟆镇仙鱼村的漫水桥就会面临“汛期考验”,暴涨的河水漫过桥面,阻断了通往镇集的主干道。村民成世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春节前夕,他来到村委会,提出修桥建议。这一提议得到了村两委的高度重视,村委会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土地征用、建材采购等关键环节。村民们也纷纷响应,自发参与修桥,把微信群里的感谢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今,新年刚过,仙鱼村的新桥就已经完成了80%的建设,跑出了乡村基建的“加速度”。这座新桥,不仅连通了村镇,更架起了基层治理的“连心桥”,让“干部干群众看”变成了“党群齐心一起干”,把“共同富裕”从一句口号变成了看得见、走得通的现实道路。
这五盏灯的故事,是石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写照。曾萍的助学地图,开启的是“智志双扶”的大门,为乡村振兴培育人才;周家三代的明灯,照亮的是“组织振兴”的道路,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成七孃的扫帚,清扫的是“治理有效”的路径,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王孝英的夜灯,温暖的是“乡风文明”的灵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成世清的连心桥,打通的是“生活富裕”的通道,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这些看似平凡的物件背后,藏着乡村振兴最宝贵的精神密码。它们告诉我们,文明创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把“我为人人”的理念深深种进每个人的心里;乡风文明也不是表面文章,而是要让善行义举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咱们石蟆镇有6800余名注册志愿者,就像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还有20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地头。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们用实际行动,让文明乡风从文件里走出来,变成了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温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振兴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咱们一个个“点灯人”用自己的行动照亮的。“灯照百里路,人暖千家门。”希望咱们继续传递文明灯火,永远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行道路,温暖一代又一代乡亲们的心田!
(来稿单位:石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