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里,“五星农家”这样新生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白敏农家的院坝里,几位游客正举着手机拍摄江津城区的全景画卷。这个坐落在马鞍石战斗遗址附近的农家,正是圣泉街道首批挂牌的"五星农家"之一。
如今,像这样的"五星农家"在当地已有11家,它们不仅改变了农户的生活轨迹,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脚。从装修工头转型的田园牧歌,到桂花山下的世外桃源,再到古道飘香的邻里厨房,每一家"五星农家"都在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依托山水,打造致富增收“聚宝盆”
"来尝尝我们家的生态水煮鱼,鱼是早上现捞的,辣椒是昨天刚摘的。"白敏热情地招呼着络绎不绝的客人。这位曾经的普通农妇,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五星农家"老板,她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最鲜活的写照。
2021年,村里开始推行"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发展特色种养。
"我们村有红色文化资源,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村民房前屋后都有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再合适不过了。我们还在村里种植了十亩向日葵,待开花时可观赏,也可以榨油,一举两得。"陡石村书记何秀丽介绍。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白敏夫妇将自家位于马鞍石战斗遗址附近的农宅改造成了"五星农家"。他们充分利用地形优势,不仅拓宽院坝形成了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江津城区全景;还平整了停车场,解决了游客"停车难"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把屋后两亩多的荒地变成了真正的"聚宝盆"。
"这是我公公婆婆的'战场'。"白敏指着屋后的果园菜地笑着说。两位老人种植了桃子、李子、枇杷等果树,四季豆、茄子、番茄等十余种蔬菜,还养了鸡、鸭、鹅。"来我们这吃饭的客人,吃的都是自家种养的食材。"这种"从田间到餐桌"的零距离模式,让白敏农家的菜品赢得了极佳口碑,也成就了"五星农家"的金字招牌。





道德家风,塑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
沿着三河村桂花山的蜿蜒小路前行,穿过一条被枝蔓缠绕的长廊,眼前豁然开朗——古朴典雅的李家大院静静矗立。这个有着十八户李姓人家的院落,不仅是“江津区和美院落”,更是一处名副其实的"五星农家"聚集地。
"我们大院从没红过脸。"李祖文骄傲地说。农忙时节,家家户户互帮互助;谁家有事,全院人一起想办法。这种淳朴的民风,成为李家大院发展"五星农家"的独特优势,也让这里成为了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
李家大院后院种植的30亩长叶橙、沃柑、W默科特是李家的"聚宝盆"。果园里散养的竹林鸡,成就了招牌菜"养生竹林鸡"。"客人吃了都说好,走时还要买几只带走。"负责人李祖文说。这种"前店后厂"的模式,既做活了餐饮,又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完美诠释了"五星农家"产业融合的发展理念。
"道德家风是我们考核的重要内容,"评定小组相关负责人说,"李家大院展现的团结互助精神,正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软实力。"




执着"本味",老技艺做出新价值
成渝古道旁,刘孃孃家常菜的灶台上升腾着袅袅炊烟。这家店名不起眼的"五星农家",每天中午门口总会排起长队。食客们等的,不仅是那一口地道"本味",更是一份浓浓的乡愁记忆。
"现在的年轻人总说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刘嬢嬢一边杀鱼一边说,"那是因为他们吃的都是'速成品'。"她坚持用古法烹饪:井水养鱼、粗盐提鲜、柴火慢炖。就连最普通的炒时蔬,也要用自家炼的猪油。这种对传统美食的坚守,正是"五星农家"最珍贵的品质。
这种对"本味"的执着,在招牌菜"盘龙黄鳝"的制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别家的黄鳝都是直接下锅,刘嬢嬢却要多费一道工序:先用温油将活鳝鱼轻炸定型。"这样既能去除黏液,又能锁住鲜味。"她解释道,"虽然麻烦点,但客人一吃就知道不一样。"正是这样的匠心,让这家"五星农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乡村振兴不是要丢掉传统,而是要像刘嬢嬢这样,把老技艺做出新价值。"五星农家评定小组的专家们特别欣赏这种对传统烹饪技艺的坚守。有趣的是,这家农家更像一个"邻里厨房"——隔壁的阿姨负责配菜,对门的大姐帮忙招呼客人。"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互相搭把手。"刘嬢孃笑着说,这种邻里互助的温情,正是"五星农家"最动人的风景。
在圣泉街道办事处,记者看到了详细的《五星农家评定细则》。"我们制定了5大类18项评分标准,实行严格的动态管理。"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严苛的考评机制,保证了"五星"招牌的含金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下一步,该街道将加大扶持力度,引导更多农家提档升级,同时通过节庆活动、网络推广等方式吸引客流,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随着“五星农家”品牌的持续培育,圣泉街道乡村旅游产业有望实现更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 陈俊希 通讯员 彭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