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教委实施“533+N”心理健康工作措施 从“心”开始 呵护健康
记者 李婉龄 通讯员 王咏梅
“勇于认识自我,学会情绪调适,也是学会与内心的风暴共舞。”昨日,记者在江津中学心理健康活动中心看到,专职心理教师正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初期难以发现,发现后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关心与关爱。”江津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心理培训,在各班甄选“心灵天使”,以求对心理问题的精准预警。加强家校沟通,并与江津区妇幼保健院合作,形成“校家社医”心理危机协同工作模式,力求全方位的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记者了解到,除了个体辅导、日常监测、校家社医协作外,江津中学更注重心理健康课程及活动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主讲的同时,他们还聘请了校外的专家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讲座。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特点的系统工程,日益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新形势、新任务,区教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实施“533+N”心理健康工作措施,做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篇大文章。

什么是“533+N”工作措施?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即以强化“五项工作”抓实心理健康教育。开齐开足课程,确保心理健康课每两周至少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10课时;订好用好教材,在严格按要求征订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试点学校40余所;配齐配强教师,2024年新增14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组织专兼职教师开展业务培训300人次以上,积极探索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抓实抓深教育,结合开学季、考试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心理关爱活动,已有21所学校在团区委指导下设立“心灵成长社”;落细落地“双减”,把“双减”工作纳入对学校综合考核、专项督导,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
以强化“三个覆盖”抓好心理健康管理。心理辅导室“应建尽建”,保持全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覆盖率稳定在100%,完善心理辅导室内部配置、功能分区及制度建设;心理筛查“应筛尽筛”,2024年秋季学期完成全区105所学校104791名学生和8114名教师的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工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心理档案“应有尽有”,“一人一档”动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一人一策一专班”做好心理困境学生关爱帮扶。

以强化“三级预防”抓好心理危机干预。对轻度预警学生,做好家校沟通,通过谈心谈话、沟通疏导、团体辅导、朋辈互助等方式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对中度预警学生,上报区教委,及时提供健康指导和心理情绪辅导,协同落实针对性管理措施;对重度预警学生,上报区教委,由区教委报卫生健康部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采取专业干预手段,提供规范心理疾病诊疗服务。
以强化“N方协同”抓好心理健康服务。推进校家协作,帮助家长提高识别、干预孩子心理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推进校医协作,依托区卫生系统专业医疗资源,畅通学生心理咨询和就医渠道;推进部门协作,协同联动宣传、政法、社工、教育、科技等多行政部门,共建区域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网络;推进校地协作,探索本土资源结对帮扶机制,提升大、中、小心理健康工作一体化联动效能。

“要想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多维度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区教委已成功立项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四位一体”治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会同团区委等部门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疏导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随着各项工作扎实深入推进,未来,区教委将有更多举措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助力青少年阳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