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点时评 | “渝伴礼”破圈需在三重断裂处发力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5-16 14:50

◆黄昌怀

“五一”小长假以来,“渝伴礼”爆款礼盒常常被游客抢购一空,部分产品多次补货仍供不应求。但从“渝伴礼”销售的实际情况看,也暴露出一些痛点:30个品牌被压缩进“味道、艺创、精造”三大品类框架,既未形成清晰的品牌符号,更缺乏穿透消费场景的生态链。要从“流量快消品”进化为“文化硬通货”,“渝伴礼”需直面三大断裂带。

文化符号断裂:从“城市切片”到“视觉图腾”的失焦‌

文化符号的创意转化是品牌破圈的关键,其核心在于建立独特认知。当前“渝伴礼”产品仍停留在地域特产的初级形态,山城、长江、火锅等文化符号的转化仅表现为简单叠加而非系统设计。如磁器口麻花与洪崖洞冰箱贴的混搭销售,本质上仍是旅游纪念品的粗放组合,缺乏类似敦煌“飞天盲盒”的符号提炼与二次创作。重庆亟待构建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如开发“8D魔幻重庆”光影礼盒、“山城折叠”系列礼盒,让商品本身成为微型城市展厅。

产品矩阵断裂:金字塔结构失衡下的供给错位‌

品牌矩阵并非简单的产品堆砌,而是通过战略协同形成“1+1>3”的合力。现有“渝伴礼”产品体系呈现扁平化特征,三大品类未形成消费层级。重庆应参考其他发展较好的进阶策略:基础款满足大众伴手礼需求,限定款主打季节营销,联名款对接高端收藏市场。相比之下,重庆火锅底料未开发出类似“故宫火锅文创礼盒”的文化增值产品。非遗夏布产品仍停留在方巾、桌布等传统形态,未嫁接AR技术实现“扫码听织娘故事”的体验升级。

消费链路断裂:流量入口与情感出口的割裂‌

文旅消费的本质是情感价值的即时兑现。不管是爆火的荣昌还是重庆主城,虽然销售总量可观,但游客转化为消费者的比例不大,这也暴露出场景衔接的失效。对比杭州西湖“文创驿站”销售“白娘子IP”糕点,扫码即可获得AR版《白蛇传》片段,实现即看即买即传播。重庆索道、轨道穿楼等顶级流量入口,至今未植入智能零售终端。“渝伴礼”虽有商城小程序,但缺乏类似景德镇“陶溪川直播基地”的常态化内容输出,未能将李子坝穿楼、长江索道等网红场景与产品深度绑定。

“渝伴礼”从旅游附属品到独立IP的进化,破局关键在于构建“符号-产品-场景”的三重渗透:以“重庆心跳”主题统一视觉符号,开发互动产品;增设AR扫码窗口,游客扫描即可解锁专属折扣券;借鉴短视频模式,即时创作定制礼物。唯有打破现有断裂带,“渝伴礼”才能真正完成从旅游副产品到城市文化芯片的蜕变。

编辑:肖彦
编审:肖彦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