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管家”进社区,匠心扮靓城市治理“微细胞”



江津融媒讯(记者 胡耀方 通讯员 王意 侯鑫)傍晚7点,刚吃完饭的李成友穿着“红马褂”在小西门社区汇锦小区周边散步,既是饭后遛弯儿,又是马路巡查。他手里拿着笔记本,边走边记:小区门前的垃圾桶满溢、怡然街部分路段路灯不亮……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是他作为一名“津管家”社区服务队队员的关注重点。李成友笑称自己是社区治理的“微细胞”:“微不足道,但也能发挥作用。”
利用下班时间,做个“斜杠党员”
“党员的身份不是‘八小时制’的,而是全天候的。”58岁的李成友这样定义自己的“斜杠”生活。工作时间,他是江津区城市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从事城市管理工作23年,称得上是“行家里手”。但到了下班时间,他会抽空到社区报到,在社区、小区化身“津管家”,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
像李成友这样的“斜杠党员”并不少见,江津区城市管理局将在职党员“双报到”和“城市治理进社区”深度融合,组织全局117名在职党员组成“津管家”社区服务队,到居住地所在社区实现100%报到,累计开展社区服务192次,常态化推进净岸巡河、植绿护绿等志愿服务,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向基层延伸。
既当“宣传员”,又当“联络员”
在单位里,经验丰富的李成友负责群工工作,标志性的笑容和幽默的话语总能将群众的抱怨和不满变为理解和支持。他说:“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有很多不理解,我们要主动宣传、做好服务。”
在社区服务时,李成友认为自己主要发挥了“宣传员”和“联络员”的作用。门前三包、垃圾分类、违建整治、废弃食用油脂、占道挖掘等各类政策要求、管理标准都在入户服务的过程中进行了宣传,让一同参与服务的党员同志们加深了解,让群众人人知晓。除此之外,他成为了单位与市民间的联络员,收集并解决了社区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58个,曾被评为江津区在职党员“双报到”先进个人。
“微整治”带来“小确幸”
李成友所在的汇锦小区是典型的老旧社区,设施老化、人口密集,管理难度大。去年夏天,有居民反映小区水管频繁爆裂,影响正常用水。李成友立即协调区供水管理站,与社区干部一起排查统计问题点位,推动老旧管网改造。施工期间,他与自来水公司一起在现场跟进进度,最终比原计划提前完工。网格员杨大哥感慨:“‘津管家’一出手,问题解决得快多了!”
还有很多像李成友一样的“津管家”们,深入社区解决城市治理问题。今年以来,完成遗爱池口袋公园地面铺装等改造,建成城南社区口袋公园,桥南社区停车场主体完工即将投用。改造修复人行道1202平方米、盲道132平方米,维修整治车行道10.5万平方米。通过一个个小微改造项目托起便民安民的社区功能。
天色暗了下来,李成友结束马路巡查后,回到家把今天发现的问题梳理出来,并在工作群里一一反馈给自己的同事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合上笔记本,他又露出了标志性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