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的生命守护者——探访重庆市江津区航空应急救援队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7-04 09:27

7月3日下午2时,德感工业园,重庆江津直升机场的机库大门缓缓拉开。机务李德莉站在KA--32A11BC直升机旁,手持检测仪完成第17项起飞前检查,不远处,机长崔云峰正将航线信息导入导航系统——30分钟后,他们将飞往山区,开展森林防灭火巡察。

空中巡查

这是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的工作缩影,他们守护着江津地区140多万群众“空中生命线”。作为重庆区县首支且唯一的专业航空救援力量,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用旋翼切开崇山峻岭的阻隔,在云端织就了一张立体生命守护网。

队员合影

成立重庆区县唯一航空应急救援队

增强江津救援力量

“在江津建立重庆区县首支航空救援队并非偶然。”江津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航空应急救援是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传统地面救援在山区道路往往鞭长莫及。“当救护车还在盘山公路上绕行时,黄金救援时间正在流逝。”江津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一直是区县的短板,以财政力量来运营一支航空应急救援队不切实际。而辖区的重庆亚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作为西南地区首家取得CCAR136运行合格证的通航企业,设施设备齐全,技术储备丰富,公司飞行团队执行过多类型任务,拥有丰富的直升机救援、航空拍摄、农林作业经验。且江津工业基础雄厚,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成果丰富,为应急救援引入新技术提供了优越条件。

为了补短板,填补江津航空应急救援力量的空白,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24年5月,江津区应急管理局与重庆亚翔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签订《航空应急救援合作协议》。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这支由政府主导、企业赋能的特殊队伍正式诞生,成为重庆区县中独树一帜的空中救援力量,可承担应急救援、医疗转运、航空护林、城市消防等综合航空应急救援任务,还可依托江津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区县。

打造空中救援尖兵

用速度重构生命倒计时

走进江津直升机场,机库内整齐停放着8架各型直升机。其中,5架KA-32A11BC直升机尤为醒目。作为专为消防研制的消防直升机,其除了可以自带4吨水箱或吊桶以及17kw的水泵灭火外还配备了远距离水炮及消防弹设备。一旦出警,KA--32A11BC不只是把消防队员送到燃火区域这么简单,而是结合了联动灭火、空中巡查、伤亡救援等多项任务,可谓消防直升机的一大王牌。“山火救援中,单架KA--32A11BC 的作业效率顶得上一个地面消防中队。”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机械师武爱祥拍了拍旋翼上的防火涂层,自豪地说。

据了解,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配备的机型中,除了5架KA-32A11BC直升机外,另外2架BELL212和1架AW109则承担医疗转运任务。救援队有飞行员11名,均具备500小时以上山区飞行经验,维修人员25名全部持证上岗。

“从接指令到旋翼转动,每个动作都卡着秒表训练,我们要求不超过30分钟。”走进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指挥中心,墙上的铜牌“30分钟响应”在灯光下闪闪发亮,王义指着铜牌告诉记者。

2024年8月,新疆哈密淖柳公路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至今仍是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队员们的“教科书级案例”。当30公里道路被泥沙吞没、数百辆货车成孤岛时,救援队创下队伍最快响应纪录,仅用28分钟就完成集结起飞,满载救灾物资的直升机冲破雨幕。

工作人员正在检修飞机

何化强翻开备勤日志,上面记录着飞行员的训练数据:每人每月2小时模拟特情飞行,包括2次模拟发动机失效、15次机动训练。救援队飞行员崔云峰向记者展示了驾驶舱内的磨损痕迹:“这些按钮的触感已经刻进肌肉记忆,就算蒙眼也能完成启动流程。”指挥中心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响应数据令人震撼:成立至今36次任务,100%准时起飞;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8分钟,比地面救援快3.2倍。

云端上接力生命安全第一

有成功,也有遗憾

但并非所有任务都能成功。“终止任务!”2025年6月23日的暴雨中,机长崔云峰的指令让机舱内一片沉寂。雷达显示航路上方正形成强对流云团,风速已达每秒12米,超过直升机安全阈值,转运症患者的任务被迫取消。“这种抉择很痛苦,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飞行员崔云峰感慨道。

“预评估-动态控-强协同”,墙上的九字诀道出了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的安全密码。每次任务前,运控部牵头组织飞行员、机械师、地勤人员进行飞行前的精准评估与预案制定,包含气象与地形精准评估、航线与起降点优化、装备与预案检查。飞行中运控部通过便携式北斗设备和地空电台进行实时指挥,地面则有5个应急起降点形成保障网络。“我们不是赌命,而是用科学降低风险。”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队长王义说。

展望未来

构建智慧救援网络

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也在“拥抱”新科技。在救援队指挥中心,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投入使用的5G音视频数据传输系统。“通过这套设备,地面三甲医院的专家可以实时指导机上急救,相当于把三甲医院的急诊室‘搬’到了空中。”何化强指着实时传输的高清画面介绍。这套系统利用5G网络高带宽、低时延的特性,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急救资源匮乏和重伤员救治延迟的核心痛点,为生命争取黄金时间。

医疗转运照片

“这是我们建设智慧救援网络的起点。”何化强介绍,面向未来,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正积极布局无人机协同作救援系和区域智慧救援网络两大技术升级方向。无人机分队上线后,初期搜救效率预计能提升300%,特别是在夜间或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初期响应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

“我们的愿景是打造一张‘智能化、无人化、全域化’的空中生命守护网。”何化强介绍。未来,随着低轨卫星通信保障全域信号、氢能源无人机延长续航能力、AI大模型辅助智能决策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这张以江津为中心的“空中长城”将不断进化,成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科技屏障。

夜幕降临,当城市渐渐安静,江津航空应急救援队的值班室依然灯火通明。电台里随时可能响起的求救信号,就是他们出发的号角。在这支队伍的时间表里,没有昼夜之分,只有永不停歇的守护——那是他们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记者 周杭 见习记者 李江

编辑:徐莹
编审:王鹏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