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完成全市首批普通公路监测预警设备安装 智能科技为公路安全护航
江津融媒讯(记者 黄娅秋 通讯员 刘先平)7月7日,记者从江津区交通运输委员会获悉,作为重庆市普通公路路政管理技术规范试点优化先行区,江津区试点建设的全市首批基于北斗卫星的普通公路桥梁、隧道、边坡监测预警项目已完成安装,进入测试阶段,为普通公路安全撑起“智能防护伞”。

为做好普通公路国省道监测预警试点工作,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江津区交通运输委员会、区公路事务中心等单位召集专家评估并组织实施,在5条国省道公路首批安装了12处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具体包括:国道G348线的新仁沱大桥、珞璜一、二号隧道3处;G212线的游渡河大桥、艾坪山隧道2处;省道S307线、S547线、S550线的高边坡4处;以及S549线沿江路3处。
这些监测设备针对不同路段特点开展精准监测:桥梁监测涵盖振动、挠度、裂缝、倾斜、风速风向及联运报警6个方面;隧道监测包括表面位移、收敛、雨量、积水和联运报警5个方面;公路边坡通过GNSS、雨量计等设备,对危岩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地质缺陷区进行地表面位移、雨量大小等毫米级监测;沿江路则主要进行交通视频监测。
该试点项目采用“智能监测+预警报警+叫应机制”模式,监测参数涉及地表位移、降雨量、裂缝变化、温度、声光报警等。通过监测部位的“感知结构”自动化监测系统,云端可实时处理数据,动态掌握结构运行状况,在危险萌芽阶段及时发出报警,助力准确评估隐患点安全状态,提升公路重点路段监测和安全保障能力。
江津区交通运输委主要负责人程昌亮表示,为更实效地推进普通公路路政管理技术规范优化试点工作,该区自筹经费,在全市率先开展公路桥梁、隧道、边坡重点部位智能化监测预警试点。借助大数据分析和AI智算,通过地表位移、结构形变、降雨数据趋势可预测滑坡、水毁等灾害,能缩短决策时间50%以上,有效降低灾害损失,为公路安全、通畅、完好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