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寻亲终圆梦,张晓梅回家了!
回家的路再长也长不过家人的期盼。
从河北邯郸到重庆江津,1400多公里的距离,她“走”了47年。7月12日,记者跟随志愿者,共同见证了这场重逢——
47年 跨越近半世纪的等待
人间至亲是家人,世间至暖为团圆。7月12日,在贾嗣镇民福村,年过50的张大容紧紧拥抱着被拐47年的姐姐张晓梅(现名)泣不成声。
张晓梅,这个所有人眼中可能再也回不来的姐姐,当她的声音再次响于张大容耳畔:“妹妹,我回来了!”这一声呼唤,像春风一样吹散了众人心头长达40多年的寒霜。



在“宝贝回家”志愿者以及公安部门、社会各界群众的大力帮助下, 张晓梅从河北邯郸跨越1400多公里回到了家乡江津,期盼了47年的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一夜无眠 全村自发集体寻找
一个夏日,6岁的张晓梅在火车站附近玩耍,被一个陌生阿姨以“火车上有好吃的”为由骗上了火车,从此杳无音讯。
消息传来,整个村子瞬间被悲伤笼罩。亲戚朋友、邻里乡亲纷纷放下手中活计,自发组成搜寻队。那一夜,呼唤张晓梅名字的声音此起彼伏。漫山遍野的呼唤声与父母撕心裂肺的哭喊交织成那个夏夜最痛的记忆。
“我们都没来得及请村民帮忙,大家就自发地来了,全村除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几乎都在帮忙找。”村里老人的回忆里,藏着乡亲们最质朴的善意。
“妹妹失踪后,她妈妈整个人不管是容貌还是精神状态都变了很多。”张晓梅的堂姐张大碧说,作为亲人,这一家人的变化,让他们心疼不已。
张晓梅的失踪成了家人心中永远的缺口。姐姐丢了,同样年幼的妹妹张大容和弟弟还不懂什么是被拐,只知道好久没见到朝夕相处、一起玩耍的姐姐了,每当想起,眼泪就像断了的线。
多年寻女路,张大容的父亲不想放弃也不愿放弃,直到5年前临终时,还握着张大容的手叮嘱:“不要放弃,一定要找到姐姐。”这份嘱托,成了家人47年不曾停歇的信念。
1400公里 双向奔赴的寻亲路
被拐后的张晓梅,辗转重庆涪陵、贵州、河北等地,始终没有放弃寻亲。成年后,她每到一处打工都在打探家人线索,脑海里始终清晰记得:“妈妈很白,我姓张,他们喊我大妹,还有老家的青杠林、火车站、隧道和小船。”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成了她与故乡最后的联结。

如今,在邯郸定居多年的张晓梅,有了自己美满的家庭,但故乡和亲人始终是她不变的惦念。6年前张晓梅寻亲的念头越发强烈,她在“宝贝回家”平台登记了寻亲信息。登记后,由专属志愿者跟进。记忆中这些碎片化的场景,成为她寻亲的线索。根据这些线索,志愿者将寻亲地区匹配到了重庆。
根据火车以及小船、还有姓张等重要信息,重庆志愿者“百兵之君”和“江南春木”先后到了江津广兴排查寻找却无果。

虽然寻亲进入了瓶颈,但志愿者和张晓梅始终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机会,贾嗣镇村民张文云刷短视频时,看到了张晓梅的寻亲信息,感觉自己所在的民福村地理信息和张晓梅的记忆比较吻合,于是他联系上贾嗣镇民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廖善伟。经多方打听和村里老人的回忆印证,终于比对上了身份信息。
漫长的等待后,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今年4月,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张晓梅与妹妹、弟弟的DNA对比成功,张晓梅的寻亲梦,终于在辗转近半个世纪后抵达归途!
激动的张大容马上拿着志愿者给的微信,迫不及待地加上后拨通视频:一声姐姐之后,千言万语湮没在了哽咽中……
“欢迎回家!”——团圆是温暖的新起点
“欢迎回家!”“团圆就是幸福!”当张晓梅与张大容等亲人拥抱着喜极而泣时,亲戚朋友以及村民们纷纷送上了最美的祝福。

鲜花、汤圆、相册、“欢迎回家”的横幅……藏着家人彻夜准备的心意。张大容告诉记者,家里人从前一天晚上,就做起了准备工作。认亲仪式当天,张晓梅的妹妹、弟弟、嬢嬢、堂姐等一众亲人齐聚一堂,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交织在一起,共同见证张晓梅回家的感人瞬间。

虽然张晓梅现在不会说江津话,但血脉相连的默契让彼此心意相通,她指着老照片问:“这是爸爸吗?”瞬间戳中在场所有人的泪点。


“从没想过放弃。只是没想到我还能回家,并且找到妹妹和弟弟,这一切就像是做梦一样!”张晓梅感叹。这一路走来,离不开“宝贝回家”志愿者、公安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此外,她还特意制作了两面锦旗,分别送给提供线索的张文云和助力团圆的廖善伟,“锦旗飘舞佳话广 破镜重圆心欢畅”……字里行间满是感恩。
张晓梅说,这次她在江津待的时间不长,等到春节的时候,她会再次回到江津和妹妹弟弟一起过年,因为这里也是她的家。
“回家”不是终点,而是亲情重建的开始。
47年的坚持与守望,换来一句“我回来了”,是一个家庭团圆的奇迹,更是千千万万个寻亲家庭不肯放弃的理由,因为爱,从不失联!
记者 陈婷 周小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