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巧“链”资源 冷落花椒变成“致富椒”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朱杨镇利民社区花椒村级加工中心里,椒香与机器轰鸣交织成一片热腾。排队的椒农们围着刚出炉的花椒热议,和月前的冷清模样形成鲜明对比。“这成色比土灶烤的强多了!”椒农杨本银捧着油亮的花椒,笑意从眼角溢出来,“幸亏来得早,不然排不上队!”

这份热闹里藏着不寻常——谁能想到,月前还冷冷清清的场地,会因镇人大代表们一次次奔走搭桥,变得这般红火?正是人大代表们跑前跑后,一点点串联起加工、销路等资源,才让曾经沉寂的花椒产业,如今重新蒸腾起烟火气来。
难题破局:联络点应运而生
“厂子刚起步,大家信不过我这‘外来和尚’,订单少得可怜。”重庆金柏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焦虑,传到了镇人大代表、利民社区党委书记邹开进的耳中。
邹开进一头扎进椒农家,探寻根源。“为啥不用新技术?省力又省钱!”一番走访,答案浮出水面:不少椒农压根不知镇上有了新加工厂;面对“新技术”,许多人观望迟疑,对烘烤品质心存疑虑。
如何促成农企“联姻”,实现“双向奔赴”?邹开进将思考凝成建议,迅速提交朱杨镇人大。5月,镇人大果断行动,将特色农业发展民情联络点直接“安家”在加工中心的空坝上。一方小天地,成了汇集民声的“前哨站”,短短时间便收集建议18条。
妙招纾困:巧解椒农“椒”虑
破局,刻不容缓。人大代表们各显身手,精准施策。
信息不畅?镇人大、镇政府携手江津区融媒体中心,精心制作宣传视频,电视、网络齐发力,让加工厂的“好声音”飞入千家万户,知名度节节攀升。
技术存疑?人大代表们请来镇产业发展中心的农技专家现场“坐诊”,让群众亲眼见证花椒从筛选到烘烤的全流程,眼见为实,疑虑顿消。杜位新、曹先波等镇人大代表更是率先垂范,用自家烘烤出的优质花椒“现身说法”,成功带动周边椒农纷纷加入。
山高路阻?人大代表们邀来“空中帮手”!无人机腾空而起,盘旋于梯田之上,智慧农业一举破解山地花椒“采收难、运输贵”的老大难,椒农肩挑背扛的辛劳成为历史。
硕果生金:“椒”香飘四方
七月初,花椒采收渐入尾声。在人大代表们的倾力助推下,这座村级加工厂已成功串联起永川区松溉镇和我区石门镇、朱杨镇的“两区三镇”产业链,惠及200余户椒农、500亩花椒园,累计烘烤鲜花椒50万斤,为产业新增产值200余万元。重庆金柏丰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更是信心满满:当前只是起步,明年将引入新生产线,让产能效益更上层楼!
丰收答卷已然亮眼,产业篇章如何精彩续写?“建议引入新技术,实现‘一树多采’,打出差异化优势”“要持续加力宣传,深挖加工厂潜力”“得给椒农技术‘充电’,让咱镇花椒品质更上层楼”……在民情联络点的议事交流会上,人大代表们热情献计,一条条“金点子”不断为当地花椒产业的明天注入新思路、新动能。
朱杨镇人大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持续深耕特色农业发展民情联络点,聚焦花椒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施策。通过扎实推进“一站(点)一品”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具有辨识度的特色招牌,让这条依托花椒产业的发展之路不断拓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记者 陆海银 王笑伊 通讯员 冯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