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乡创学院赋能 青年“新农人”返乡创业结硕果
“嗡嗡嗡……”昨日清晨6点,三架植保无人机在玉米地上空划出优美的弧线。27岁的石鹏程手持智能终端,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每块田地的墒情数据。
返乡创业大学生石鹏程,是乡村土生土长的孩子,如今已蜕变为西湖镇黄泥社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经理,也是一位扎根田间、用科技和制度创新的“新农人”。由青涩的毕业生转变为“青年新农人”,得益于江津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的赋能。
返乡创业初期,缺乏适宜土地和专业种植技术是石鹏程面临的两大困境。恰逢学院筹建“创业项目库”,乡村人才服务专员广泛走访摸排乡村人才创新创业难题,石鹏程意识到这可能正是解决他创业困境的契机,随即向服务专员反馈了所遇的难题。西湖镇乡村人才服务站迅速响应,将情况上报学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经专家研判,该项目被纳入“创业项目库”重点扶持。
乡村人才服务专员为石鹏程详细解释了江津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政策,积极协调西湖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他匹配整治出的撂荒“沉睡土地”,并选派江津区农业首席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江津区粮食首席专家团队为他详细介绍了“粮经套作”立体种植模式,其中“水稻+油菜”轮作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玉米+菊花”套种技术能巧妙利用玉米和菊花的生长特性,实现高矮作物的合理搭配,以及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位“新农人”兴奋地感慨:“多亏这政策与技术的‘组合拳’,黄泥社区曾经的‘沉睡土地’,如今实现亩均增收600元,让我们真正尝到政策的甜头。”
学院还在全区范围内组织石鹏程等“新农人”,在吴滩镇新灵村等地开展学习交流与现场培训,实地观摩耕种现场演示、无人机播种巡田、农机装备展示。
“以前只能靠自己钻研如何高效率耕种巡田,有了学院以后,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变多了,还能和行业前辈在现场交流学习,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无人机巡田’‘丘陵山地农机’这些高科技。”这位毕业于四川大学的“新农人”笑着说,“以前人工巡田要3天,现在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
无人机测绘技术的运用,是石鹏程在学习交流中受益的生动体现。他对周边土地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测绘,快速获得地形地貌、面积、坡度等详细数据,并能及时发现土壤侵蚀、排水不畅等问题,为土地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精准依据。
此外,西湖镇乡村人才服务专员在组织开展院坝会时,从合作社脱贫户发言中敏锐捕捉到存在“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价格上不去”等痛点,并反馈至学院。学院结合既往成功经验,提出发展电商与产地直销的解决途径。恰逢此时,重庆笨小鸟餐饮公司就农产品销售政策向学院咨询,学院迅速联动西湖镇商会电商分会与企业开展研讨,最终促成双方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成立“骆来有俚”扶贫直销超市,并通过组织座谈会、院坝会等形式,积极为石鹏程等“新农人”及当地脱贫群体与该超市搭建产销对接桥梁,由超市将合作社、脱贫户的富硒产品运送到两江新区等地货架,让更多人享受到江津的高质量农副产品。如今,当地特色农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当前,学院构建“技术端—生产端—经营端—销售端”四端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势正在不断显现,“人才引领、大户示范、老农耕种、集体托底”的种植矩阵,让令人头疼的“沉睡土地”摇身一变,成为创新创业的“希望田”。
记者 江波 通讯员 程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