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作风,绘嘉平“山水宜居”新画卷
昨日清晨,寒坡村,晨雾尚未散尽。
镇上的干部们已挽起裤腿,蹲在新建的200立方米过滤蓄水池旁,与技术人员一起检测出水浑浊度。
这样的场景,在近一年嘉平镇的各个村社已不鲜见。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嘉平镇广袤土地上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干部作风的转化悄然融入富硒茶园的叶脉、清冽山泉的管道和田间游客的笑声,成为激活这座“特色茶果之乡,山水宜居小镇”发展的澎湃动能。
民生小事见初心:从“群众找上门”到“干部沉下去”
以往,农村饮水水质不稳、场镇外墙瓷砖剥落、污水管网堵塞等问题困扰村民。自主题教育开展后,嘉平镇干部多了一种自觉:问题不在办公室解决,而在田间地头化解。
农村饮水攻坚便是干部作风转变的生动注脚。镇村干部组成专项小组,不再是“遥控指挥”,而是实地摸排不下百次,足迹遍布每个村落。滤料更换、设备清洗、管网改造……一件件实事紧锣密鼓推进。二氧化氯达标率从33%飞跃至100%,浑浊度达标率从22%提升到78%,数字背后是干部们一次次弯腰检测、一段段管道铺设的汗水。
面对山区引水管网点多面广的痼疾,干部们主动向外“求解”,积极对接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决心可见一斑。
笋溪村三道河居民点的污水处理站曾因管网堵塞而荒废,污水溢流横生。发现问题后,镇村干部迅速行动,投入资金6万余元整治管网近100米,让污水处理站重新焕发生机。“以前污水流到路上,臭气熏天,现在好了,干部们是真给咱办事!”村民的感慨,道出了民生小事背后的作风之变。
实干兴业显担当:作风硬起来,产业旺起来
嘉平镇背倚富硒猫山资源,如何将其转化为富民强镇的“金山银山”?
对此,镇党委锚定“特色茶果之乡”目标,将主题教育激发的干劲精准导入产业发展主战场。
猫山脚下,万亩富硒茶园叠翠。干部们化身产业发展的“护航员”与“推销员”。他们深入茶园,助力企业打通技术瓶颈;奔走市场,争取更多合作机遇。如今,小小茶叶已撬动3亿元年产值的大产业,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昔日的荒山披上“绿金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产业融合之路也越走越宽。干部们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固有思路,以“茶旅融合+星空露营+四季康养”为轴,将猫山樱博园、伴山茶庭、巴山心谷露营基地等珍珠串成乡村旅游的璀璨项链。伴山茶庭茶文化体验馆、学生茶园基地建设,巴山心谷露营基地的引资投建,背后无不凝结着干部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项目落地的奔波与心血。今年,第六届猫山茶文化节迎来50万人次游客,伴山茶庭客房爆满、餐饮营收喜人时,“以节兴业”的蓝图被生动注解。
治理创新筑平安:织密“防护网”,守护“宜居梦”
平安是宜居的底色。嘉平镇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守护一方平安的硬举措,以“智”提“效”,织密基层治理防护网。
漫步嘉平水域,可见数字赋能的“硬核守护”:重点河段水库部署智能监控设备,与专职巡逻员密切配合,形成“智能监控+人工巡查”的全天候监测防护网格。充分发挥“141”基层治理平台的智慧调度功能,打造笋溪河嘉平段智治综合场景特色应用,围绕“防溺水、防洪、水环境保护、禁渔护鱼”四大板块,主动识别人体特征,瞬时反馈至平台并形成位置精确的预警信息。200块警示牌、20余条宣传横幅、救生设备100%覆盖,防溺水工作细化为可见可感的安全屏障。
同时,“全民反诈”宣传深入村居,“线上+线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顺畅运转,全镇行政刑事案件发案率稳步下降,“无事村社”越来越多。
俯身泥土,方闻芬芳。主题教育在嘉平这片沃土上结出作风转实、民心凝聚、产业兴旺的累累硕果。当干部们不再满足于办公室的指挥桌,而是将村民的饮水池、企业的生产线、游客的露营地作为履职的舞台时,嘉平镇“山水宜居小镇”的蓝图,在一件件实事的落地生根中,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
青山绿水间,嘉平干部以实干为笔,作风为墨,正奋力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篇章。
记者 封雷 江波 实习记者 陈思颖 通讯员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