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的“亏本生意”,她却还要做下去
李市镇大桥村,风景秀丽的羊儿山下,大桥饭店升腾起袅袅炊烟。
店主张成书是一位76岁的老人。本该颐养天年的她,却坚守在这方寸之地,与超过100位当地留守老人做了19年“亏本生意”。

多年来,张成书用执着的善意与精湛的厨艺,为留守老人们打造出了一片生活和心灵双重归宿的美好“家园”。这桩生意,她说还想继续做下去……
一个为留守老人开设的“温情食堂”
每天上午11点,大桥饭店便热闹起来。
饭店外已陆续来了不少客人,他们坐在店门口板凳上,一边闲聊一边等待。仔细看去,这些客人几乎都是年迈的老人,最大的已至耄耋,最小的也过了花甲之年。
“大家进来吃饭了哦,今天有青椒肉丝!”随着张成书的几声吆喝,老人们熟门熟路地走进饭店里,在圆桌旁坐下。

“一二三四五……”数了数,人齐了,张成书开始上菜。这天吃饭的人多,特地分成了两桌。青椒肉丝、回锅肉、炒四季豆、青椒皮蛋、南瓜汤……很快,五六个热腾腾的家常菜都端上了桌,老人们开始动筷吃起来。吃完饭,老人们也不急着走,而是继续坐在饭店门口的板凳上,或打纸牌、或拉家常,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这就是大桥饭店为当地留守老人特地开设的“温情食堂”。
一桩做了19年的“亏本生意”
“真是个活菩萨!”朱玉是跟张成书住了近20年的邻居,见证了“温情食堂”的从无到有。
上世纪90年代,大桥村还是大桥乡,人口近万,很是闹热。
然而,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进城买房安家,村里逐渐冷清下来,留下的多是老人。
故土难离,老人们没有随儿女进城,也不愿牵绊后辈。随着年岁的增加,每天买菜做饭对老年人来说成了难题,也让儿女们放不下心。
大桥饭店是镇上开了46年的老饭店。数十年来,乡亲们一直在这里吃酒办席,而张成书也是镇上出了名的“热心肠”,邻居有事总爱找她帮忙。
2006年,住在饭店附近的黄银书老人趁张成书空闲时把她拉到一边,说出心里盘算了好几天的话:“张老板,我一个人弄饭费力,你这里吃饭闹热,我来‘搭个伙’要得不?”

“要得呀!几十年老邻居,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张成书一口答应下来,并请黄银书当晚就来饭店吃饭,和自己的家人、饭店员工凑成了一桌。
在热闹的饭店里,黄银书仿佛又回到大家庭,一顿饭吃得开胃又乐呵。
让张成书没有想到的是,这事很快传开来,陆续又有好几位老人上门表示,想“搭伙”吃饭。
最初,张成书和合伙人万昌辉商定,为老人免费供应三餐。可老人们都严词拒绝,硬把饭钱塞给她,不想“占便宜”。
为了让老人们放心吃饭,张成书和万昌辉商量出了收费标准:一日三餐,1人10元。
不用细算也知道,这是一桩“亏本生意”。“就一个炒肉丝,成本都是十几块,她还每顿弄得有荤有素,好几个菜,不亏才怪。”对于外人的不理解,张成书说,“我都是有曾孙的人了,饭店赚的钱对我来说其实可有可无。”
“被迫”提高的餐费标准
餐费标准定下来了,19年来没有变,但张成书却执行得“不彻底”。代德纯是农村低保老人,张成书坚决不收他的饭钱。老人家过意不去,有时吃完饭偷偷扔一元、两元在灶台。为了让老人吃得心安理得、没有负担,张成书象征性地收了。
“你要是再不涨,我们以后都不来吃了!”今年1月,在老人们的集体“抗议”下,执行了19年的“标准”终于变了,将价格涨到了一个月400元,但是对于年岁大的老人,她仍然坚持300元。
不过一转身,张成书又在晚餐菜单上增加了一个荤菜,再每天烧一大锅开水,将大家的暖水瓶装满,让老人们带回去洗漱。
从“三餐热饭”到“全年无休”,19年来,在这儿“搭伙”的老人前后超过100人。如今大桥饭店已经成了老人们的“幸福根据地”。见饭店有时忙不过来,不少身体硬朗的老人还主动来搭把手。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到这里来帮帮忙,也跟大家摆一下龙门阵。”记者采访时看到,代文芸、周喜付、阙定明等几位老人在厨房帮忙摘菜。“过去一个人在家,要么吃剩饭,要么不吃饭。在这里‘搭伙’几年,一天三顿吃得舒服,我身体都养好了。”74岁的邱永明说,他特别享受在大桥饭店的时光,吃饭时闹闹热热,吃完饭大家坐在一起摆龙门阵,经常“笑得不歇气”。
春节吃汤圆,初二吃腊猪蹄面,端午吃粽子,中秋吃糍粑,夏天早上煮盐蛋……“温情食堂”天天都开,即使春节期间也没有停过火,老人们也天天来“搭伙”吃饭。
“虽然这些客人没‘赚头’,但大桥饭店的伙食却半点也不马虎,做得好不好,全凭一颗良心。”快人快语的张成书说,健康、养生、卫生是她供餐的“硬杠子”。
“温情食堂”要一直开下去
7年前,一直在店里“搭伙”的陈烈琴和张成在两位老人卧床不起,张成书还开辟了“送餐”服务。每天一日三餐,她会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家里,甚至端到床前,等老人吃完再来收碗,并不时关心询问老人的身体情况。
至此,张成书还订了两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有老人病得下不了床,或者重度残疾又无人照看,饭店要送餐上门;凡有按月缴纳了餐费、过了时间却没来打饭的老人,不仅要派人到家里去看,也要把餐费退回去。
73岁的张先全是一名五保户,去年因为流感卧病在床,张成书不仅送餐上门,甚至帮忙代缴生活费用、协助就医。
在张成书看来,这些老人不仅是“顾客”,更是老朋友。每一个老人去世,她都要去送一程,如果去不了,也要表表心意。

如今,张成书自己也是76岁的老人了,前几年,几个儿女多次建议她转让店铺、进城共享天伦之乐。“说真的,我也心动过,可每次给老哥哥老姐姐们提起这个话题,他们表面上支持理解,神情却很落寞,我哪里能放心走哦?”张成书说。
为了让老人们能有个好好吃饭、好好聊天的去处,张成书决定继续坚守在这间不起眼的老饭店里。可是她自己也在变老,今后饭店该怎么办?
“这些老人就像我的老朋友。饭店做起来不容易,还是要坚持下去。”张成书说。令人欣慰的是,被母亲的坚持打动的三女儿周诗静决定回来“接班”。
几十平米的饭店空间不广,却装满了对留守老人的关爱。朴实的经营方式不繁,却传递着19年如一日的温暖。周诗静说,到哪一天母亲干不动了,自己会把饭店接下来,把母亲立下的“老规矩”传承下去,继续照顾来“搭伙”的老人。
这桩“亏本生意”还要继续做下去……
记者 陈婷 贺奎 胡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