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点时评丨灶火不熄,初心不灭:七旬阿婆19年的坚守为何打动人心?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7-29 09:32

每天上午11点,江津区李市镇大桥饭店便热闹起来。76岁的老板张成书19年如一日在灶台忙前忙后。本该颐养天年的她,坚持着一项“亏本生意”:为邻里乡亲“空巢”老人们提供一日三餐,有荤有素10块钱。饭店外,她对老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关怀备至。母亲的善举感染着三女儿,誓言将这盘“亏本买卖”进行到底。在这个普通但如同“乌托邦”的乡村饭店,中国老百姓富有传统乡土情怀、朴实无华而善良坚韧的灵魂在闪闪发光,给我们当下的工作以积极启示。

为民服务不是口号而是生活实践。张成书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由无数个生活片段连缀起来,并非仅是一句口号。当张成书面对黄银书老人“搭伙”的请求,一句爽朗的“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便将宏大的口号化为日常温情。她婉拒儿女进城的邀请时说:“老哥哥老姐姐们最喜欢我做的菜,我怎能放心走?”这份牵挂,恰如同“初心”最生动的模样:当“人民”不再是统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你每天见面着、惦记着、放不下的人,为他们做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本能。张成书的灶火之所以温暖,正因她坚守自己的初心,不是虚空的承诺,而是19年如一日的贴心服务与关怀。

尊重与尊严是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农村养老问题,具体到老人首先就是吃的问题。大桥饭店10块钱的一日三餐,用真心对待群众、用真诚打动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张成书最初想免费供应三餐,却被老人们严词回绝。那象征性的“一日三餐、一人10元”应运而生。这份“小心翼翼的体贴”,道破了服务的本质:真正的关怀,是让对方在接受帮助时,依然能挺直腰杆。老人们拒绝免费,是不想失去尊严;张成书坚持“象征性收费”,是懂得守护这份尊严。就像那句老话“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爱民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乐民不是施舍式的给予,而是像张成书这样,用一份默契维护着彼此的体面。

服务需要超越形式的真诚付出。为人民服务怎样才能更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张成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办实事、求实效上,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服务不是完成指标,而是设身处地的为群众着想;初心不是喊出来的漂亮话,而是把别人的难处当成自己的事。当张成书的服务从灶台延伸到床榻,从饭菜延伸到陪伴,她告诉我们:初心的分量,不在口号的响亮,而在能否设身处地,把别人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用行动把“应该做”变成“用心做”。

一顿热乎饭,暖胃更暖心。19年的灶火,烧的是柴米油盐,暖的是世道人心。大桥饭店的故事之所以能勾连起“为人民服务”的大主题,正因她让我们看见:初心不必惊天动地,它可以是多添的一双筷子,可以是默许的几元钱,可以是病榻前的一碗热汤。这灶火不熄,证明伟大的精神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它就藏在千万个普通人“为身边人多做一点”的坚持里。

 

黄昌怀

编辑:徐莹
编审:王鹏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