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渡烽烟:国立中央图书馆的白沙往事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7-30 14:25

长江之畔的江津白沙镇,邓氏宗祠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矗立。青瓦飞檐刻满岁月的凿痕,雕花梁柱萦绕着旧年的余温。当抗战烽火撕裂山河,它临危受命,成为国立中央图书馆首个战时馆址。在这里,尘封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往事?不妨跟着我们的探寻,一同叩开时光的门扉,让沉睡的记忆苏醒,让那段烽火中的坚守重现于世人眼前。

战时守护:邓氏族人的文脉担当

悬山顶、青砖墙、西式卷廊、罗马柱……踏入历经百余年风雨的邓家祠堂,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旧时光。

祠堂正中悬挂的楹联“黑石钟灵重教弘文垂典范,清泉毓秀齐家报国仰宗风”,恰是邓氏家族“重教弘文、齐家报国”家训的生动写照,这一家训也在家族中代代相传。1939年抗战期间,受战火逼近,筹备国立中央图书馆的蒋复璁带着一百三十箱图书(因舱位有限),奉命从南京迁至白沙,邓家族人以最朴素的方式接纳了这份文化重任,主动腾出祠堂作为办公场所,还倾尽家财支持图书馆建设。当时的国立中央图书馆设有白沙民众书报阅览室,向当地民众提供抗日建国图表、地方日报、儿童书籍、西文参考书及各类杂志,仅五年间就新增藏书超1万册;同时还举办了英国欧战摄影展、盟军战绩照片展、科学书报展等多场文化活动,为流亡来川的学者、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

如今,岁月流转,国立中央图书馆虽已不复当年模样,但走进祠堂,触摸遗存的建筑旧貌,仍能清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印记。毕竟,“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烽火护典:冒死潜沪力保中华瑰宝

1940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在白沙正式成立,蒋复璁出任首任馆长。他出身浙江海宁书香门第,受祖父影响,从小嗜书如命,常常读书到废寝忘食。

这位看似与动荡战场无关的文人,因对图书的深切热爱,毅然承担起保护它们的责任。在白沙任职期间,蒋复璁冒死潜回“孤岛”上海抢救善本图书的事迹,相关秘密档案近年已被公开。

当时战火四起,江浙沪一带的收藏家自身难保,纷纷出售图书,不少外国人趁机大量购入,令国内文化界人士痛惜不已。为阻止古籍外流,加之资金短缺,郑振铎一行人决定向政府求援。时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蒋复璁一力承担此事,将此前留存的几百万法币购书款全部交付给郑振铎等人,用于收购古籍。有了资金支持,文献保护同志会在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收购了数万册古籍。

对文献古籍的喜爱刻在蒋复璁的骨子里。除全力支持郑振铎等人收购古籍外,当得知上海沦陷后,仍有数万册古籍未能及时运出,他便化装成商人,多次冒死潜回上海,几经辗转将这些古籍带回。当时,从上海抢救出来的珍本大多先邮寄到香港,由许地山等人接收暂存,再设法运往重庆,最后由重庆押送回白沙国立中央图书馆。

白沙启程:播撒图书馆事业星火

邓家祠堂,还见证了蒋复璁从宗祠起步,将图书馆事业的星火播撒至大江南北的历程。

驻守邓家祠堂期间,他不仅是守护典籍的“护书人”,更以深厚学养奠定了中国图书馆学的根基。这位被称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奠基人”的学者,常身着粗布长衫,在油灯下潜心研究,结合国外求学经验改革传统图书分类方法,创立了中国图书目录学新的编目及科学分类法,成为知名图书馆学专家。在白沙的岁月里,他完成了《图书馆管理法》《图书与图书馆》、《中国图书分类论》等专著。

以江津白沙国立中央图书馆为基础,抗战胜利前后,蒋复璁还参与扩充或新建了省立云南、兰州、贵州、西安、沈阳图书馆及重庆罗斯福图书馆,并为这些图书馆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将图书馆事业的火种播向更广地域。

鲜为人知的是,《射雕英雄传》作者、香港作家金庸也与江津白沙有着一段奇妙的缘分——他曾在国立中央图书馆担任管理员。在白沙担任管理员的日子里,金庸不仅积累了深厚的文学素养,更从蒋复璁的护书行动、邓氏族人的无私奉献中,感受到了一种朴素的“侠义”。这段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日后的创作,那些笔下为国为民的侠客形象,或许就藏着白沙镇的影子。

1946年,国立中央图书馆迁回南京,邓家祠堂恢复了祠堂的功能,但那些与书有关的故事,却深深镌刻在白沙镇的记忆里。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庆市、江津区及白沙镇的文化管理部门对邓家祠堂进行了修缮,使其重现原貌。

如今,邓家祠堂不仅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坐落于重庆工商学校内,学校在祠堂内设立了图书馆和阅览室,延续着这里与书籍的深厚缘分,继续为师生提供阅读服务。穿行其间,既能触摸到百年建筑的历史肌理,也能在书页翻动声中,感受文脉传承的温度——那些战时护书的坚守、播撒书香的热忱,正以新的方式在此延续。

记者 王茜 实习记者 曹峻晨

编辑:徐莹
编审:王鹏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