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赋能+青年反哺":江津探索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新路径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7-31 16:25

近年来,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直辖市,持续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聚焦政策温度、机制创新与服务供给,展现出强劲的人才吸引力和制度活力。2025年7月中旬,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树人总动员工作室“抢TA来!给TA劲!”调研团队赴渝开展社会实践,深入重庆江津区重点企业,围绕“城市如何吸引并留住青年”开展实地调研,重点关注产业赋能与青年成长的协同机制。

调研团队走访了重庆康耀机械有限公司和和润集团,两家企业分别代表了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不同业态,也体现出江津在产业多元化背景下对青年发展空间的差异化支持策略。

在康耀机械有限公司,调研团队深入了解企业在智能制造转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江津本地制造业的重要代表,康耀机械通过“以干代训”“一线锻炼”等实操路径,为青年员工提供快速成长的平台。公司鼓励青年参与技术革新、流程优化与设备升级,构建“项目带人、师徒联动”的成长通道。一些青年技术骨干在入职两三年内便可独立带队或承担管理职责,实现从“操作工”到“工程师”的跃升。调研团队认为,康耀机械通过制度设计激发青年专业潜能,突破了制造业传统岗位在吸引与留存青年方面的瓶颈,打造出一条“非传统”的青年成长路径。

图片1
调研团队在康耀机械座谈交流青年发展议题 通讯员 吴豪摄
图片2
调研团队在康耀机械工厂前合影留念 通讯员 吴豪摄

相比之下,和润集团则呈现出“服务导向+人本关怀”的青年发展逻辑。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与岗位导师制度,持续推进青年员工的专业培训与职业适配;配套建设的人才公寓为新入职员工解决了落户与住房难题;丰富的文体活动和职工社群则增强了青年员工的情感归属与组织认同。在业务层面,和润紧跟新消费趋势,布局电商直播业务,组建了包括主播、脚本策划、后台运营和供应链协调等岗位的专业团队。这一新业态对青年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如表达力、数据洞察力、内容创意与社群运营能力等。企业通过引入外部讲师、内部导师、项目实战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快速上手的实训体系,帮助青年在直播间中积累运营经验,提升品牌意识。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拓展了青年职业发展的新边界,也为企业打造了一支兼具创意与共鸣力的青年运营团队。

图片3
团队参观和润集团冷库 通讯员 吴豪摄
图片4
团队实地参观和润集团企业发展 通讯员 吴豪摄
图片5
团队实地参观和润集团辣椒产业 通讯员 吴豪摄
图片6
团队成员体验电商直播带货 通讯员 吴豪摄
图片7
调研团队在和润集团座谈交流青年发展议题 通讯员 吴豪摄
图片8
调研团队在和润集团前合影留念 通讯员 吴豪摄

通过实地走访与交流,调研团队观察到,重庆市江津区正从传统的“用人导向”向“青年友好型生态”加速转型:辖区内企业不仅提供岗位机会,更在制度机制、组织文化与生活配套层面系统构建青年支持体系,使青年在“留得下、干得好、长得快”的发展逻辑中获得切实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在区级政策引导下,江津区持续推动产业转型与青年融合发展,设立青年就业专项资金、优化人才落户与住房政策、加强校地企合作等,夯实青年发展型制度基础。康耀机械回应了传统产业如何通过机制创新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和润集团则展示了新兴业态如何结合青年偏好营造人本化成长环境。调研团队认为,江津区正以产业赋能为核心,构建起“政策—企业—青年”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不仅为青年在多元产业路径中提供成长通道,也让传统制造与新兴业态在同一区域中,共同讲述“青年向上”的故事。在这里,企业不再只是“用人单位”,而是与青年共生共进的“成长合伙人”。这种“政策牵引、产业精准适配青年、青年反哺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模式,既为江津区破解“青年外流”难题提供了可行的实践样本,也为同类地区探索“以产聚才、以才兴城”的路径提供了启发。在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中,这一区域展现出更强、更新的制度生命力。

重庆市江津区正以看得见的制度供给与摸得着的人文关怀,回应“青年为何留下”的城市命题。调研团队也期待以江津区为起点,提炼出适配不同区域禀赋的青年发展路径,让“产业与青年共生”的逻辑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

作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社会实践调研团队

编辑:马世豪
编审:马世豪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