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点时评丨祛魅“经济上行时期的美”,创造“未来之美”
最近,“经济上行时期的美”席卷社交媒体。从千禧年前后的穿搭妆容,到当时的流行金曲与经典影视,一场对经济高速增长期审美潮流的集体追忆掀起热潮。网民们在找寻记忆中的美好,渴望从那个“黄金时代”汲取勇气。在这场怀旧浪潮中,我们更需清醒审视,真正的美好不在于时光滤镜下的回忆,而在于不被经济周期束缚的生命力。
集体怀旧,本质是时代压力下的精神减压。当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转入高质量发展的“盘山路”,转型阵痛给社会心态带来变化。外部环境动荡、科技变革冲击、行业结构重塑等因素,让许多人深感生活压力增大、不确定性增强。昔日的高速发展在记忆滤镜下被无限放大,成为人们应对无力感的自我慰藉。
社交媒体捕捉到这一情绪营销的“流量密码”,瞄准了当下焦虑的年轻人,精准推送引发情感共鸣的“美好过去”,在传播中编织出一个理想化的集体记忆图景。但这就像一面镜子,人们看似在怀念往昔,投射出对“有信心、有干劲、有奔头”的日子的向往,更承载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期盼。
理解怀旧的情绪价值,更要警惕滤镜之下被美化的认知陷阱。回忆中的“美”往往是片面的,任何时代都有其两面性。我们怀念“遍地是机会”的上行期,却忽略了粗放增长背后的环境代价与发展失衡;我们追忆“努力必有回报”的奋斗叙事,却淡忘了同样也有迷茫与艰辛。过度沉溺于被美化的过去,只会模糊对当下的认知,削弱我们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行动力。当怀旧沦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便失去了其本应有的慰藉价值。
怀旧可以是心灵的加油站,但绝非未来的播种机。真正的建设性力量,在于将目光从“往昔乌托邦”转向当下,既要看到短期波动的“形”,更要看到长期发展的“势”。即便当前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吃劲阶段,但社会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坚实,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便捷性普惠性持续提升,绿色低碳渐成社会风尚,文化自信自强彰显时代气象——这些在挑战中破土而出的蓬勃生机,正是“当下之美”的生动注脚,更是我们塑造未来的底气所在。
经济周期有科学的规律,我们不能做随波浮萍。与其沉迷滤镜化的过去,不如把这份美好当作养分,努力培植当下的生命根系,合力创造“未来之美”。于个体,是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自身价值坐标,主动更新知识图谱与技能矩阵,在“内卷”的喧嚣中专注耕耘自己的园地,在平凡岁月中用心雕琢生活的星芒。于企业,需以创新为矛,摒弃对旧模式的路径依赖,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在科技攻坚中锻造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足发展。于党委政府,应着力厚植发展沃土、稳定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可及,为万千奋斗者撑起一片值得信赖的辽阔天空。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回忆,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复刻的场景。让生活的经验、感悟照亮前路,让我们以坚定行动共同创造出比记忆中更加璀璨的“黄金时代”。
杨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