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合成的老照片 背后是“接棒”数十年的报国情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8-01 17:10
一张合成的老照片,圆了年轻时的心愿

“老辈子,你们照片背后的天安门怎么是合成的?”“找人处理的,圆个年轻时的梦。”8月1日,江津区龙华镇五台村村民刘显恒的家中,客人面对一张看上去是合成的老照片,好奇地问道。

这是一张看上去有些年头的照片,老式镜框里是天安门城楼的图案,前面是刘显恒和妻子顾先玉年轻时的合影,女主角穿着普通的碎花外套,男主角则是一身醒目的绿军装——1965年,刘显恒光荣入伍,成为北京卫戍区的一名战士。

然而,熟悉这家人的乡亲都知道,刘家父母共育有四子一女,四个儿子中,除三哥因幼年患耳病失聪留家务农外,大哥刘显光、二哥刘显余、四弟刘显恒均先后穿上军装,奔赴军营;妹妹刘显莲则嫁给了军人黄永林,曾随军多年,一家可谓“满门皆兵”。

大哥刘显光(部队用名“刘君辉”),早在1950年就光荣参军,1951年,作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188师的机枪手入朝作战,于1952年1月牺牲,后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历史资料显示,志愿军188师在入朝作战中表现突出,是著名的铁原阻击战主力师,还曾开创“步枪打飞机”的军事奇迹。刘显光在如此强悍的部队中成为机枪手,其体能和素质可想而知。

然而,让刘显恒遗憾的是,20岁的大哥参军时,自己年仅5岁,对大哥的记忆相当模糊,“我母亲去世时,还念叨了很久。”刘显恒只能从旁人的口中得知一些模糊的印象,“大哥身体很好,当时全村只有2个人参军合格,他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并未忘记烈士,“刘君辉”三个字被篆刻在江津区烈士陵园英名墙上,每年接受着家乡人民的悼念。

“二哥走的时候,我已经记事了,他是当的西藏兵。”大哥牺牲后不久,二哥刘显余也报名参了军,成为了西藏高原上的一名戍边战士。

“二哥后来退伍,当了一名铁路工人,但他一直不爱说部队上的事,说没得啥炫耀的。”刘显恒说“不过我们都晓得,西藏那地方到现在都艰苦,二哥去时肯定还要艰苦得多。”

时间转瞬即逝,由于刘家老三双耳失聪,无法符合参军的条件,不少乡亲都觉得,“刘家娃儿可能不会再去部队了”。然而,让周围人惊讶的是,1965年,排行老四的刘显恒也戴上了参军入伍的大红花,更让人羡慕的是,他要去的地方是无数人向往的首都北京。

与大哥的战场硝烟、二哥的雪域高原相比,在首都的驻守看似轻松,但作为警卫战士的刘显恒明白,自己与哥哥们一样,都担负着守护万家灯火的职责。按照安排,他的哨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近距离地守护着“人民军队成长的历史”,让年轻的他更感光荣。

1969年,入伍四年的刘显恒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为国庆二十周年大阅兵的警卫人员之一,当雄浑的进行曲响起,刘显恒在数十年后还记得那种感觉,“当兵光荣!”

刘显恒夫妻合影
夫妻俩的合影

与任何时期一样,作为军嫂的顾先玉在那个时代,默默地承担家庭的所有重担。那张被许多人误认为是结婚照的合影,其实是后来顾先玉带着大儿子到北京探亲时,才和丈夫一起去照相馆拍了一张,这也成为了刘显恒军旅生涯中唯一留下的照片——这也让他在退伍后的多年,还找人为自己合成了一张照片,弥补了自己没能在天安门广场留影的遗憾。

如今,刘家三兄弟“接棒”从军的故事已在龙华镇家喻户晓,刘家的儿孙们也以此为豪,每年清明节到江津区烈士陵园悼念亲人,这也成为全家人必修的“爱国主义课”,用实际行动延续着当年那份报国热情。

记者 苏展 通讯员 何正静

编辑:徐莹
编审:肖彦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