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爷庙:古今交响的文化地标
青石板铺就的院落里,阳光透过精致的木花窗棂,在古老墙壁上投下斑驳光影,三五游客在十一滴水直檐式双重封火墙下驻足惊叹,这座躲过劫难的古建筑,收藏着一座城镇的抗战记忆。
站在白沙镇聚福街,古朴厚实的张爷庙大门首先映入眼帘。大门上被大火烧过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辨。踏上台阶,前院门额上的四个大字历经岁月洗礼依然遒劲超逸。
7月9日,一群年轻的学子们穿行在庙宇楼阁之间,在老师讲解中频频驻足记录。他们眼前的这座古建筑,不仅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白沙唯一现存的原型原貌殿宇框架庙。
古建奇迹:烈火淬炼的生存智慧
张爷庙又名桓侯宫,坐东向西,四合院布局,土木结构,硬山顶,由门厅、两侧厢房和正殿组成。初建时是由白沙当时屠宰行业人员筹资修建,供奉张飞。

整座庙宇分为前后两个建筑群,前院为砖瓦结构的楼房,宽约4米,长约9米。踏上7级石阶,便是面积达400平方米的青石板内坝。
再登上13级台阶,方抵达主体建筑——由8根柱子支撑的正殿。全殿石木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屋面为硬山顶。屋檐下的彩绘、精致的木花窗、栩栩如生的龙头雕刻,共同构成了研究古建筑雕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在张爷庙“身上”,有一个传奇故事。1934年,白沙镇遭遇持续近两天的特大火灾,全镇街道房屋“烧了十之八九”,原本繁华的街市化为焦土。然而位于街心的张爷庙却奇迹般幸存。
其奥秘在于其有全国罕见的十一滴水直檐式圆穹式(猫拱背)双重封火墙。这种独特建筑结构在关键时刻阻挡了火势蔓延,使张爷庙得以幸存。
烽火岁月:抗战时期的双重使命
当重庆成为战时陪都,这座古庙开启了它最不平凡的篇章。在民族存亡之际,这座古庙肩负起教育与救伤的双重使命:既是白沙镇区立女子初级中学校的办学场所,也是战时医院。
1922年至1926年,聚奎书院曾在此临时办学。1931年至1950年,白沙镇区立女子初级中学校在此办学19年,成为当地教育的重要基地。抗战时期,江津作为大后方的重要文化与援战中心,张爷庙还接收大量的流亡的师生并安置抗日部队伤兵,有“战时医院”之称。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资深教师滕耀云,1925年出生于江津,少年时期曾在白沙镇区立女子初级中学求学。她在《白沙抗战文化——学校教育篇》一文中写到——
“白沙女中的老师有的教得好,有的不及江津女中的好,特别是图画老师,上课只将他画好的樱桃,贴在黑板上,他又不讲怎么画,只叫我们照着画。老是樱桃、枇杷、桃子、桔子的,大家没兴趣。好在第二学期校长聘了迁来白沙的重庆女子师范的老师来兼课,她教的是‘图案画’,每次要拿许多样画来,并一一示范,讲画的理由,还与我们学的几何结合起来,同学们都有劲学了……抗战时期,学校可以选聘教师,教师为自由职业,也可以选择学校接聘,还可以同时接聘二、三个学校,错时上课。一面为了教学所需,一面为了教师生活,抗战时期,教师薪水很低,一个岗位的工资往往不够一个家庭生活支出。而学生呢,也可选择学校读书;转学是很普通的事,教师也可自由选择教科书,那时教育采纳美、欧教育,教本多种,可任意选择。”

琅琅读书声外,女中学子们也发出救亡图存的激昂歌声。1938年1月,白沙镇区立女子初级中学和白沙另外三所学校联合成立“白沙抗日救亡宣传队”,有团员38人,逢场期在街头宣传,并下乡宣传,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1942年3月在驴溪半岛上举行的万人大合唱,白沙镇区立女子初级中学的学子们也参与其中。
作为战时医院,张爷庙也见证了一段鱼水情深的佳话。当地居民回忆:“曾听家里的老人说,那时有伤兵来养伤,附近百姓都主动去照料,为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亲如家人。”
如今,作为重庆市抗战遗址文物保护点,张爷庙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研究江津乃至我国抗战时期的教育状况,尤其是白沙在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时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古今交响:文化记忆的现代续写
当下走进张爷庙,其内部精心布置了多个展览馆,历史与现代在此交融共生。

一层是陈可之个人油画展厅,这位从白沙走出去的艺术家用40余幅高仿真油画作品,描绘故乡风物,表达游子乡愁。
二层是布展面积200多平方米的白沙抗战文化陈列馆,通过5个展厅系统展示白沙千年历史文化脉络。丰富的史料、图片和实物,将参观者带回抗战岁月,感受白沙儿女的爱国情怀。

三层则展示了前中国女排教练邓若曾捐赠的珍贵物品,包括北京奥运会火炬、排球世界杯冠军奖杯等荣誉证章。从传统艺术到抗战记忆,再到体育精神,张爷庙成为多元文化的展示平台。
夕阳西下,张爷庙的双重封火墙在余晖中投下长长的影子。院内,一群学生在老师带领下辨认着屋檐下的彩绘图案;二楼展厅,几位老者在一幅抗战照片前驻足低语……青石板铺就的内坝上,不同年龄的参观者足迹交织。

今年夏天,学生们站在张爷庙抗战陈列馆内,聆听讲解员讲述烽火岁月里的故事。一位学生在实践笔记中写道:“这里不是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记忆”。
如今,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建筑在保护与创新中焕发新生,以鲜活的展陈方式将历史记忆具象化,成为人们探寻白沙文脉、感悟家国情怀的文化地标,正以独特的魅力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文化篇章。
记者 吕晓 实习记者 程严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