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点时评丨让“敢扶”成为社会常态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8-05 16:22

8月4日,江津街头一位老人踉跄跌倒,路人毫不犹豫伸出援手。视频经江津融媒报道后被人民日报平台账号转载。“敢不敢扶”的“老话题”再次引起网友们的热烈关注讨论,让我们感受到社会不但需要个体善举的闪光,更需要进一步养成成熟社会应有的文明生态系统——既有良知的自觉,更有制度的兜底、信任的滋养。

良知是文明的免疫基因。‌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到老人摔倒却袖手旁观,这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背道而驰。事件主人公在采访中的话值得玩味:“哪里不敢扶嘛,我没时间思考该不该扶,就像人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这种条件反射般的善意,实则是“老吾老”传统的现代表达。老人在摔倒的那一刻,是那么的无助,他们需要我们伸出援手。当我们因为害怕被讹诈或衍生风险而选择视而不见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帮助他人的机会,更是对恶意的妥协,对共同弘扬社会道德的放弃。

制度是善意的防抖云台‌。完善的法治环境是道德生长的沃土,它能驱散“好人难当”的阴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动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一规定,无疑给了救助者一颗定心丸。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让每一个想要做好事的人都能真正放下心来。重庆推行的“善意推定原则”,要求处理纠纷时优先采信施救者陈述。这些政策如同社会信任的脚手架。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9个城市实施救助行为免责备案制度后,涉老纠纷平均下降47%。法律不仅要惩罚恶,更要敢为善站台。

信任是社会的光合作用‌。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的黑色幽默犹在耳边,现实中“扶老人反被讹”的案例仍在消解善意的勇气。在扶与不扶的犹豫中,我们看到的是社会良心的天平在摇摆。社会心态,是社会运转状态和公民生活状态的反映。我们不能让个别不良现象摧毁我们的道德根基,而应该用智慧和善良,为这个社会增添一份温暖。社会信任的前提就是要规避风险,实现公平。当每个人都成为善意的守护者,就会形成“信任-回报”的增强回路。

重塑社会信任,营造文明氛围,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目标。江津作为全国文明城区,这次街头的温暖定格,再次证明,当个人良知遇见制度护航,当孤立善举转化为社会习惯,“扶不扶”将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道德考题。正如那两棵在事件现场被偶然拍下的大榕树——新芽总在旧枝旁萌发,文明也终将在代代相传的善意中生生不息。

黄昌怀

编辑:马世豪
编审:肖彦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