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多措并举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屏障 以分类关护机制护航青春成长
“课堂很丰富有趣,我还想参加……”8月7日,在白沙镇滩盘社区,一名刚参加完社区“心灵成长”课堂的孩子兴奋地说。近期,为全力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江津区出台了一系列工作举措,这正是我区未成年人关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为抓实抓细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江津区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25年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分类关护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聚焦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需求,通过动态排查、多元联动、专班关护等举措,构建起全覆盖、立体化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该《方案》以“1+1+3+N”分类关护机制为核心,通过精准分类、动态管理、分级干预,为全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安全屏障。
机制创新:以“1+1+3+N”模式实现精准分类关护
《方案》明确将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划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心理困境、监护困境、生活困境五大类别,分别制定建档标准和“1+1+3+N”专班组成模式。其中,“1+1+3+N”即由镇街领导牵头,村社负责人或驻村社民警担任专班组长,整合家长、法治副校长、教师、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等力量,形成“一人一档一策一专班”的个性化帮扶体系。
各镇街通过村社区排查与数据分析,精准摸排困境未成年人底数,按《方案》要求组建关爱帮扶专班,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干预:对存在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如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察期内人员),由公安、司法、学校联合落实训诫、心理矫治等措施;对监护缺失的留守儿童,则通过“责令履行监护责任告知书”制度压实家庭责任,并联动民政部门提供临时照料。今年以来全区已累计更新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动态档案4000余份,纳入红、橙、黄、蓝分级管理4309人,实现“底数清、责任明、干预准”。
多元关护:从托管服务到家庭赋能的全链条支持
针对暑期“看护难”问题,全区各镇街发动村(社区)开设公益托管班30余个,结合“心灵成长课堂”为青少年提供课业辅导与心理关爱。课程设置“家国情怀”主题班会、感恩日记等活动,覆盖未成年人2500余人次,其中留守儿童占比达60%。区级层面,《方案》要求各镇街依托“家长课堂”开展防性侵、防拐骗教育,今年以来累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50余场次,惠及家庭1.2万个。
对于监护缺失家庭,江津区创新推出“监护督导+家庭赋能”模式:一方面通过“责令履行监护责任告知书”明确监护人法定义务;另一方面链接民政、公益组织资源,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临时救助与照料支持。石蟆镇留守儿童小宇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出现抑郁倾向,专班通过协调学校心理老师定期疏导、链接爱心企业关爱资助,帮助其逐步走出阴霾。“现在孩子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了,成绩也提升了。”小宇的班主任反馈道。
社会共治:全民参与营造保护未成年人浓厚氛围
江津区以“百场院坝会”“全域宣传”为载体,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白沙镇组织公安民警、法律顾问深入村社,围绕防溺水、反电诈、《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主题开展宣讲60余场次;在主干道、广场等场所设置宣传栏50余处,张贴标语海报50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200余条。区未联办每季度会同公安、教委等部门开展典型案例复盘,针对未成年人案事件建立“一案一策”分析机制,今年以来已召开专题研判会6次,推动整改安全管理漏洞11项。
“未成年人保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区未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实施以来,通过“政府主导、家校尽责、社会参与”的模式,已推动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关爱制度10余项,引入专业社会组织3家,上线运行分类关护系统,实现从“被动干预”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今年以来,全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9.33%,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同比下降21.88%。未来,我区将持续深化分类关护机制,以法治护航、以爱心筑梦,全力打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安全港湾”。
通讯员 胡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