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山野生动物繁衍盛景观察记
◆李德良
在四面山避暑期间,我开展了野生动物调查走访活动,亲身见证了这里野生动物繁衍茂盛的蓬勃景象。
四面山作为市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8万亩,核心区大窝铺原始森林覆盖率高达98%,是地球北纬28度沿线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最完好的亚热带原始森林。这里栖息着15种国家保护动物,中华猕猴、中华大鲵、中华林麝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分布着八大高山湖泊,数十条溪流穿林而过,瀑布点缀其间,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森林生态圈,孕育着多样的物种资源。
(一)中华猕猴

四面山的中华猕猴体长一般为43-55厘米,尾长15-24厘米。它们头部呈棕色,背上部为棕灰或棕黄色,下部呈橙黄色,腹面是淡灰黄色,鼻孔向下,颊囊明显,臀部的胼胝十分突出。
十年前,四面山的野生猕猴仅分布在花果山、龙潭湖一带,仅有2-3个种群,数量不足200只。如今,野生中华猕猴的分布种群已增至9-10个,数量超过千只。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的种群扩张成为生态改善的生动写照。
(二)中华大鲵

中华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大熊猫”和“会游动的活化石”之称,也是我国极度濒危的国宝级野生动物。其食性广泛,包括鱼、蛙、蟹、蛇、虾、蚯蚓及水生昆虫等。
“娃娃鱼”对生存环境要求苛刻,仅栖息于水质优良、环境清幽、温度适宜的山涧溪流和湖泊中。在四面山望乡台景区的溪流边,曾多次发现成年“娃娃鱼”,它们身长超90厘米,体重达4.75千克,身体状况良好,均被放归自然保护区的清澈溪水中。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其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上最早的中华大鲵化石出土于中国内蒙古,距今已有1.65亿年。
(三)中华林麝

四面山森林服务中心监测站的红外相机,曾多机位、多角度拍摄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雌、雄林麝的身影。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毛呈棕褐色,耳长直立且耳尖为黑褐色,颈下至腋下有两条白色或黄褐色条带,尾短,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1/3-1/4,雄性个体还长有獠牙。
林麝生性敏感,视觉和嗅觉发达,察觉异响后会迅速逃遁,主要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高山灌丛等生境中。它们因能分泌麝香而闻名,是世界濒危动物,2003年被追加列入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全国野生林麝总数量仅数万头。
四面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之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景区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让这里的动物资源得以繁衍生息,成就了今日四面山生机勃勃的“动物乐园”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