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执教鞭一手振臂呼 江津师范为抗战写下浓墨重彩一笔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8-13 11:13

白墙黑瓦、高窗拱门。

江津区白沙镇朱家洋房,这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古建筑,如今是“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其方正、大气、典雅、规范的造型特点而闻名。

2021年9月28日,“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在朱家洋楼挂牌,馆内设百年中师薪火相承、深耕巴渝兴教川渝、江津师范春风化雨、时代印记师范华章等四大部分,成为全市首个全面展示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展馆——兴建之初的朱家洋楼就曾作为私塾教育之用,抗战时期曾作为“第二陆军医院”,而江津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亦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书卷,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陈列,历史都在这里有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今天,当我们推开陈列馆的大门,宛如打开那幅充满激情的“长卷”,去体会那份传承至今的情怀。

为巴渝乡村建设启幕的“实验”

20世纪30年代初,“平民教育实验”成为当时江津县教育界的一股热潮。这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在“拥护民主”的号召下,开展争取人民教育权利的一次广泛运动。运动中,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积极鼓吹平民教育,成立社团,开办业余学校。

在当时的四川省政府决定下,“江津县白沙平民教育实验区”成为四川推行平民教育的重要实验基地,主要借鉴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实验区的经验。

1932年,江津人吴太仁从北京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河北省定县平教区工作两年,带着定县经验回到家乡,鼓吹平民教育。恰逢江津县县长高显鉴有推行平民教育的想法,得到支持后,他们组建了筹备小组,推进四川平民教育促进会江津实验区的筹备工作。经费来源于全县屠宰税,每头猪加税两角,专款专用。1933年8月1日,实验区正式成立,高显鉴任董事长,吴太仁任干事长。他们仿照定县经验,开展了众多工作,如创办平民小学、夜校识字班等,并进行农村社会调查。

回溯历史,这一实验区的诞生可谓拉开了当时巴渝乡村建设运动的序幕。

伴随抗日烽火而来的繁荣

1933年,“江津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在白沙平教实验区内正式建校,吴太仁兼任校长。同年9月1日学校开学,江津中学附设的乡村师范班和巴县南泉师范学校转学来的学生共27人编为第一班,新招高小毕业生56人编为男生第二班。

至此,江津历史上真正意义的中等师范教育机构宣告诞生,1935年,学校更名为“江津县立师范学校”。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学校已成四川省内师范名校。当时,各大中院校纷纷迁至重庆,位于驴溪半岛的江津县立师范学校因久享盛誉,各师范院校慕名纷纷迁来,津沙文化区师范集群由此形成。

“我对大家这几天来的努力,十分感动,我在此表示感谢。最使我感动的是学生,大学先修班的同学们在轮船码头当脚夫,在街头擦皮鞋,甚至把自己从战区带出来的仅有的一点东西也拿出来义卖,献给国家……”在举国上下的抗战救亡运动中,冯玉祥将军曾来到白沙镇开展抗日募捐,包括师范集群在内的津沙文化区师生以无比的热情投入。最终,学校组的献金总额为320余万元,甚至超过了当时的邻近县市,为白沙这一“最爱国的镇市”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同时,半岛上的校园建设也日益完善,中国现代庭院美学鼻祖叶广度在此执教8年,在校园美化和农场建设中,融入中国庭院美学的思想,营造出亲自然、兴人文的恬淡清幽环境,使得校园园林充满了恬淡清幽的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校园风貌,从校园的建筑布局,如七座四合院的设置,到校园的自然风光,如龙眼树、老海凼等景观,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并与清正的学风、教风、文风相契合,在抗战时期属顶级设计示范而驰名,受到大批学者称赞。叶广度执教期间更刻意写有散曲和诗歌,以阐述津师校园园林自然文化意蕴,可谓煞费苦心。

投身抗日救亡的永恒爱国心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无论是“简易乡村示范学校”还是“县立师范学校”,师生们一直坚持以游行抗议、募捐慰问,组织演讲、出版墙报等方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6月,江津籍漆鲁鱼在重庆成立“重庆各界救国联合会”,江津县立师范学校中也有中共党员教师进入执教,抗日宣传蓬勃开展,进步报刊通过邮寄至学校师生手中,更有学生加入“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以半岛地名为名的《驴溪》杂志和壁报时常发表观点讨论时事。发端于师范学校校园的《平民壁报》更张贴多地,内容丰富,被乡民称为“场报”,受其启发的《白话场报》推动了抗日宣传。

西安事变后,乡师校召开座谈会,围绕学校老师杨锡龄提出的“领袖就像房顶上的宝顶一样,是可以更换的”观点展开讨论,最后归结为拥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1936年至1937年,白沙的抗日宣传在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的带动下如火如荼,师范学校组织宣传队联合演出,音乐教室教唱抗日歌曲。至1938年夏,受江津的地下党外围组织号召,师范学校学生更是成为抗日宣传的主体,师生组建“驴溪剧团”开展巡回演出,各项宣传深入民心。

1942年3月29日下午,“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在江津县立师范学校大操场举行,参加的学校多达23所,大合唱总指挥由著名音乐家吴伯超担任,聚奎中学军乐队伴奏,拍摄了有声电影记录片。此为中国音乐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唱,堪称创举,史称“白沙万人大合唱”,此事报道记叙文章甚多,成为白沙爱国师生载入史册的壮举。

江津县立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奋斗、创新与传承的历史长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师范教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中师教育历史陈列馆就像是一个历史的守望者,静静地诉说着这段光辉的历史,激励着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文史顾问钟治德、记者苏展提供)

编辑:肖彦
编审:肖彦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