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山弹琴蛙:山间珍世之“乐者”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8-14 14:58

◆李德良

四面山景区植被繁茂,其原始阔叶林带在同纬度地区中保存最为完好。景区内栖息着207种动物,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有16种,省级保护动物8种,这里也因此被誉为我国的“物种基因宝库”。

在四面山避暑期间,我专程走访了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对被誉为四面山“珍世宝”的弹琴蛙生存状况展开了调查。

图片 1

(一)四面山弹琴蛙:山间的“琴师”

弹琴蛙多栖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中,由于体型小巧,体长仅约5厘米,平日里常“只闻其声,不见其蛙”。

从外形上看,弹琴蛙躯体肥硕,头长略大于头宽,头部扁平,吻端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鼓膜较大。犁骨齿呈两短斜行排列,舌后端缺刻较深。它们的皮肤较为光滑,背侧褶显著,背部后端有少许扁平疣,腹面则光滑平整,肛周围分布着扁平疣。每年4-5月是弹琴蛙的繁殖期,此时可在水面发现漂浮的卵团,它们也会筑造浅泥窝,将卵在窝内铺成单层。因其鸣声如“登登”般悦耳,宛如弹琴声,故得名“弹琴蛙”。

弹琴蛙的栖息环境多为静水池塘、沼泽内的隐蔽物下或池岸斜坡上,分布的海拔范围为480-1800米,在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顶梯田、沼泽水草地、静水水塘及周边区域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它们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隐匿于隐蔽处,夜间才外出觅食。也正因夜间发出的“登登”声清脆悦耳,如同弹琴一般,“弹琴蛙”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图片 2

(二)弹琴蛙:受法律守护的“三有”精灵

弹琴蛙是珍稀的保护动物,属于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范畴。所谓“三有”,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根据法律规定,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三有”保护动物及其制品,均属于违法行为。

需要明确的是,弹琴蛙绝对不可食用。作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它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此外,即便是人工养殖的弹琴蛙,也不能随意食用,因为其养殖过程中可能存在非法来源等问题,食用此类个体同样涉嫌违法。

编辑:肖彦
编审:肖彦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