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山实施禁伐40周年座谈会举行
江津融媒讯(记者 王茜 通讯员 叶含玥 王锐 田昊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为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2025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开幕式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座谈会会议精神,8月22日,四面山实施禁伐40周年座谈会在江津区四面山自然保护区举行,重庆市政协原副主席、江津县(市)原县(市)委书记辜文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江津县(市)原县(市)委书记康纲有,重庆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树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邹云生,区政协主席杨利,区委副书记蒋华江,江津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丁出席会议。
座谈会上,参会人员通过观看视频回顾了四面山自1985年实施禁伐以来的发展变迁,并展望未来发展。40多年前,四面山的森林资源主要是由四面山林区采育场和四面山森林经营所联合管理。计划经济时期,按国家计划伐木、育苗,为国家建设提供各类林产品。1949-1985年,江津为“江八县”供应木材52万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江津就为之奉献出了建设用材57612根。随着四面山林区资源日渐枯竭,若贸然停伐1000多林业职工生存将成难题,如何两全成了县委县政府的难题。1985年8月,时任江津县委书记辜文兴、县长康纲有带队考察后,召开现场会作出划时代决定:停止砍伐树木,封山育林,大力开发四面山旅游事业,并将其作为振兴江津南部山区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
四面山实施禁伐后,江津县委县政府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在四面山体制机制上进行系统性改革。
在江津县委县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一以贯之地正确领导下,通过对四面山体制机制的一系列积极探索,四面山片区逐渐形成由四面山管委会统筹,中山镇、四面山镇、四屏镇、四面山文旅公司聚焦四面山景区、中山景区运营管理,坚持“一盘棋”思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让四面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逐步成长为集生态屏障、康养度假、农文旅商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活新高地。近年来,四面山管委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5.6万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5.4万亩。接待游客从1985年的1145人次,到2024年超259.89万人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构想已真正成为现实。
在听取汇报后,重庆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汪树祥高度肯定了四面山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念的生动典范,其从“育苗、种树、伐木”到“封刀禁伐、保护生态、发展旅游”的转型之路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贡献了宝贵经验。他还特别表扬了四面山林场于2016年被中国林场协会评为领导班子好、职工队伍好、森林经营好、林业产业好、科技兴林好、改革管理好、工作业绩好、基础设施好、职工生活好、林场形象好的“全国十佳林场”。他寄语四面山在继续抓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发展林旅产业,提档升级森林康养产业项目,持续优化集生态观光、康养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成为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典范。
保护好、利用好四面山,是回应江津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和幸福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邹云生表示,在这波澜壮阔的40年征程中,区人大常委会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以法治之力、监督之责全力筑牢生态保护根基。充分开展立法调研,将四面山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底线、环境质量上线融入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规,以法治力量护航四面山生态文明建设。强化工作监督,始终把四面山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监督重点,通过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工作评议等方式,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督促相关部门严格执法、严肃问责。党的十八以来,围绕四面山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专项监督20余次,推动整改问题200余项,切实守护四面山这方绿水青山。
随后,来自市林业局、江津(县、市、区)原主要领导,四面山历、现任分管(联系)市、区领导,在津老领导,区级有关单位部门历、现任领导还围绕四面山实施禁伐40周年进行了交流发言。 座谈会还举行了《四面山故事》新书发布会,当天,参会人员还实地参观了四面山自然生态博物馆,通过“声、光、电”三维近距离立体了解了四面山独特的丹霞地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果。
数读四面山:镌刻“两山”理念的实践答卷
99.95%:生态屏障的坚守与崛起
从1985年“全面禁伐,封山育林”的决策出发,四面山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5.6万亩、中央财政森林抚育5.4万亩,如今国有林森林覆盖率已攀升至99.95%,林木蓄积量达202.38万立方米。负氧离子浓度常年稳定在2.9万个/立方厘米,水质保持国家I类标准,40年坚守成就绿色奇迹。
科技赋能让守护更智慧。“123+”智慧林场管理平台、应急救援中心的建成,确保国有林区49年无重大火情,为这片青山筑起坚实防线。
30余种+14个: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密码
生态向好带动物种回归。四面山常态化监测记录藏酋猴、林麝、红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30余种,重庆市首个鸟类环志监测站在此落地,推动鸟类保护迈入规范化轨道。
物种普查成果亮眼:描述发表四面山赤车、梅花草等9个植物新种,发现芯语红鹰天蛾、四面山条刺蛾等5个蛾类新种,14个新物种的诞生,彰显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
1145→259.89:旅游经济的跨越增长
从1985年的1145人次、1988年的3.6万人次,到2024年接待游客259.8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亿元,同比增幅均超10%,勾勒出生态价值转化的清晰轨迹。
基础设施持续升级:103公里景区道路织就“四横四纵”路网,重庆主城至四面山车程缩至1.5小时;22个重点项目协议引资104亿元,5大民宿集群、20余家精品民宿落地,50余项休闲项目覆盖全年龄段,让“山门”越开越宽。
328.7万+10亿:文旅IP的流量密码
连续20届的中山古镇千米长宴、18届的七夕东方爱情节,近100场全国性赛事活动,累计引流328.7万人次,网络曝光超10亿次,带动2170户商家、300余家民宿农家乐及上万村民共享红利。
从1987年聂帅题字的《旖旎风光四面山》,到“1314”爱情环线、“四个一”特色美食、“双生宴”等IP,四面山以文化为笔,让绿水青山的故事传得更远。
如今,集国家5A级景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于一身的四面山,正以更优生态、更旺产业,续写“四面山水,康养天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