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用兴的商海人生路
罗安会
导读:阮用兴,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是一位农民的儿子,凭着自己的坚韧不拔,在商海中不断搏击而逆袭,成为一方食品产业的佼佼者;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为人们提供了广阔视野。
一、新企业 新气象
六月,芒种时节。俗话说“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在孕育五谷丰登之际。我们一行人来到重庆市江津德感工业园区,走进新落成的“真不赖”重庆科技食品有限公司时,那一栋栋办公楼、生产车间、生活区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幽静而大气。
我们在公司设计者吴耀华带领下,穿过球场、绿荫道,进入办公楼,几幅巨幅传统山水画和书法作品将大楼装点得富有文化气息。吴耀华说:“我按阮总的文化理念设计出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厂区。”
我们跨进电梯,直达5楼。此刻,一位四十出头,身材微胖,气质高雅,着装时尚又不失个性的老总阮用兴,在楼梯口迎接我们。他操作浓郁的福建普通话道:“欢迎各位莅临公司参观考察指导!”虽然话语中透着客套,但却不失礼节。
办公室内,红木办公桌椅整洁高雅,一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名家书法和一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国画,彰显出阮用心这位青年企业家具备的文化修养。
我们坐在“品茶论道”的茶台前,“大红袍”冒着白气,氤氲出浓郁的茶香。“阮总,你的茶香、书香,真不愧为‘真不赖’品牌的代表”。我夸道。
到访前,我对“真不赖”这个词查了一下,是一个新奇的符号。一家敢于用这个词命名的企业,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和过硬的本领。
阮总介绍,重庆真不赖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4月,租用坐落于德感工业园“西部食谷”食品园,公司租用了一万多平方米的厂房生产,注册资金2000万元,有员工400多人。这是一家专注于中式、西式新鲜糕点、面包、月饼等烘焙食品及预制菜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民营企业。在这里,“真不赖”一干就是八年。这八年,是奋斗的八年,成功的八年。
为探寻阮总成功的奥秘,我和江津区政协原副主席余泳海一同前往新公司参观考察。在市场开发部经理、阮总夫人林凤雨陪同下,边走边听到她那标准普通话如泉水般的清澈声音,道出一串数字:目前,新厂区一期面积30152平方米,建立了三个全方位封闭式、10万级净化车间;有1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年生产量可达4000万个烘焙产品。她还一口气还说出了旗下拥有重庆真不赖商贸有限公司、真不赖便利店有限公司、重庆早鲜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成都益早鲜商贸有限公司、贵州真不赖商贸有限公司、吉林四平吉祥食品有限公司,还有四家工厂……这组数据,让我对年轻的董事长阮用兴刮目相看。
阮用兴,40出头,性格豁达,在谈吐之间道出了他的奋斗历程。他在生存的路上不断拼搏,练就出企业家的魄力。从故事中,窥见他的内心世界里充满着智慧与力量。
在交谈时,情到深处,阮用兴情不尽致地用福建话唱起了《爱拼才会赢》的闽南歌曲。这首家喻户晓,风靡全国的歌曲,我很有感触,年轻时,我也非常喜欢哼唱《爱拼才会赢》。
他心情激动地说:“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福建人敢于冒险、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群体性格特征。
福建人性格内敛含蓄、有着敢拼敢闯的精神,重视家族观念,文化传承,有柔中带刚等特质。休息片刻,采访又继续着……
二、打工之路 风雨兼行
一个福建外乡人,逐梦江津,凭借自己的勤劳、好学和开拓精神,创造出“真不赖”的辉煌业绩!
1981年8月,阮用兴出生在福建福安市谭头镇枢洋村。这个自然村位于大山深处的半山坡,全村300多户,1300余人,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生活犹如井底之蛙。在计划经济年代,祖祖辈辈的人们,生活在这么个穷乡僻壤的山旮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入夜吹灯上床的生活方式,农民食不果腹。
命苦的阮用兴,3岁时父亲去世了,一个家庭没有父亲这顶梁柱,只依靠母亲带着五姊妹,生活可想而知,吃了上顿没下顿。母亲将二姐抱给邻村较为富裕人家领养,后来二姐成了这家人的儿媳妇。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94年,13岁的阮用兴因家境贫寒而失学,远赴浙江打工。小小年龄在外乡,好似流浪“猫”。不过,为生存,他去手工作坊的老板处,干起了“提篮叫卖”;推销面包、烧饼、馒头。他人小,要克服胆怯、语言、陌生、饥饿的困难,这苦与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可是他战胜了。
渐渐长大的阮用兴,拜当地有名面包师陈伏贵为师,制作面包糕点。他空时,还要去销售产品。有了一份工作,他十分珍惜,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骑着旧自行车送货、当搬运工。当时,阮用兴的想法非常简单,只要有口饭吃,勤劳肯干,老板就会留下他。和面、切面、烘烤面包,作坊里所有的环节他都亲自干。在小小作坊里,他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面包糕点师,还是销售面包的高手。
掌握了制作面包的技能后,他不甘平庸。那时,有一首流行的歌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天空中虽然飘着雨,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年少的阮用兴,此时心中萌生了到外面世界闯荡的念头。在简易的木板床上,不知多少个夜晚,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他立志要走出去,看看这精彩纷呈的世界。
三、追逐梦想 青春不惧
1997年春节刚过,16岁的阮用兴背起行装,同他叔叔一起来到重庆。大山大水的重庆,山多、人多、房子多、车子多,人来人往,生意也好做。他和叔叔在一起,经过一年多的打拼,收获了5000多元。当年他高高兴兴地回老家过年。
此时,母亲对儿子说:“儿呀!你人小不要在外面跑了,很危险,在家学点手艺,平平淡淡过一生。”可是,他心里仍觉得外面的世界精彩,梦想着,总有一天要个大当老板。
这年春节一过,他独自一人,背着行囊,坐上了西去的绿皮火车,经两天三夜的颠簸,终于到了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南腔北调的旅客在此汇聚。人海茫茫,他在寻找着自己的梦……
此时,阮用兴看到一个卖面包的小伙搭腔道:“大哥,我会做面包,你把我介绍给你的老板好吗!”别说,这小伙很热情,顺手递了一个面包给他,然后挑着担子,带着他见了他的古老板。
古老板见这位眉清目秀的少年,充满着活力,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机敏干练,将其留下。从此,他在古老板处当了制作面包的学徒。他干事不计较,打杂、做卫生、卖面包、采购材料,见事做事。他深知:笨鸟先飞,在苦差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古老板留下阮用兴在家里吃住,年终手里还有几千元的积攒,他十分高兴。
讲到此,他动容了。拿出手机道:“何春生,上办公室来一趟,见一位作家。”何春生笑盈盈地来到办公室,礼貌地向我打招呼,然后夸起了阮用兴。“阮总,是位重情重义的好人啊!”我虽然60出头,还叫我上班”。说完,何春生又忙他的事去了。在厂里,曾经帮助过阮总的陈伏贵,张银文等人,都被他请来厂里工作。
摆谈,仍继续着……那时,又过了一个春节,几个福建老乡相邀,结伴到浙江打工一年,他每月工资500元左右,一年后手里有点积蓄。
1998年春,他再次来到重庆石桥铺,以多年的打工经验,他在繁华地段租下60平方米的门面开面包店,当起了老板。因地段差,铺面窄小,加上品种单一,经营两年亏本而关门。他将购置一万多元的设备,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处理了。
他调整心态,立志说:“我在哪里跌倒,一定会在哪儿爬起来。”
阮用兴,20出头的小伙子,一位不服输的人,又走上了打工之路……浙江、郑州、沈阳、长春等地成了他打工之地。这期间,他认识了一些福建老乡,共同商议合伙开办了阿兴食品厂。这个厂生意虽有一些起色,仍不如愿。
2002年农历9月12日,是阮用兴锥心疼的日子。他还没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清福就病逝了。在悲痛中,他将自己的存款、借了一些钱,办了母亲的后事,再次踏上打工之路。
2005年,是他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面包店老板陈伏贵,见阮用兴人品不错,头脑灵,请他替自己的儿子入股,年终对半分成。他同四伙计一起制作面包,卖面包。当然,阮用兴是位人才,生产、销售、送货样样能干。当年,陈伏贵将50%的股份,分了二万多元给他,这是他第一次手上有这么多的钱。
这儿,有一段小插曲……由于阮用心做面包技术全面、销售能干,另一面包厂的老板用高薪要他跳槽,陈伏贵知道后同那个挖人才的老板打了一架。不过,阮用兴对陈伏贵忠心耿耿,不离不弃。俗话说:吃得亏,打得堆。他践行着这句至理名言。
四、创业之路 漫漫人生
2006年春,他又一次离开故土,来到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闯市场。 随着改革步伐,市场进入活跃期。可是,在陌生的城市,他带去的钱用光了。于是,他重操旧业——打工制面包。
此时,他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老乡陈锐斌打来的。在陈伏贵处陈锐斌是四人合伙之一的伙计。电话中邀请他去吉林长春入伙办面包厂,并说也租下300多平方米的厂房,已筹资金1.1万元开办阿兴食品厂。
陈锐斌还主动给阮用兴寄来500元路费。阮用兴到长春一看,四个股东都是他的老乡。
陈锐斌力推阮用兴负责销售,他不负众望,不断总结经验、积蓄资金,生意如日中天,快速发展起来了。
此时的阮用兴,好似文化不够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文化知识,在沈阳城市职业学院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用知识开创属于自己的财富之路。因此,他勤勉不辍,刻苦钻研,最终获得了大专文凭。
企业在不断拓展,新的品种和市场在不断扩大,他也越来越出名,因而,他在沈阳四平市铁东区担任了政协委员。此时的他,在商业和人际交流更加活跃,不断拓展自己。
因东北在气候、生活环境以及市场前景上,与内地重庆存在差距,为追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心中更高远的梦想,他毅然离开吉林,告别阿兴食品厂。离开时,他将厂里事务托付给姐夫打理,把个人股份也留在厂内,轻装踏上奔赴新的征程。
2015年,他再次回到重庆,将面包制作的“战场”转移到了重庆九龙坡区走马镇,租下2100平方米,开办重庆迪怩司食品有限公司。
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是有一位能干妻子在支撑着他的事业。她是这位身材高挑曼妙,性格开朗,活泼可爱的妻子——林凤雨。
采访间歇,我和林凤雨在休息室见面,她轻言细语——如春风一般。林凤雨,是位聪颖的女子,眉宇间充满着温柔与睿智。
我直入主题:“阮夫人,你俩结婚这么多年来,你给你的老公一个定位?”她毫不掩饰说,我老公是位有担当、有责任,重情重义的人,所以他的家庭才有这么温馨与和睦。
她继续说着,前几年,小孩还小,我俩分工明确,他主外我主内,每天我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她依然保持着温柔贤淑的本色,关心着家人的生活起居。
他回到家的那一刻,一杯茶,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他就乐呵呵地;女儿、儿子给他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他就开心地笑了。
阮用兴深知,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妻子的默默支持和无私奉献。因此,他始终对林凤雨充满了感激和敬爱。在公司的重大决策和日常生活中,他都充分尊重妻子的意见和感受,两人携手共进,共同创造了家庭的幸福和事业的辉煌。
林凤雨继续说道,其实,丈夫是一个大忙人,回到家里电话仍不断,处理着南来北往的事情,我从不打扰他。
林凤雨欣慰说,家里三个小孩,十分乖巧懂事,三个娃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从不让他操心。就拿大儿子来说,今年高考,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本科院校。
她透露,丈夫在外面应酬回来,我从不埋怨,使他感觉到家就是他生活的港湾。
自从小孩长大懂事后,我就主动将公司的市场开发部的工作顶起来,为丈夫分忧。
在谈话中,体现出林凤雨是位典型的东方女性、贤妻良母和上得厅堂的职业女性。
五、事业有成 再上台阶
做生意,讲自然和谐;讲天时地利与人和。阮用兴在外闯荡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智慧与实战经验。经过深入调研与考察,他最终选择了——重庆江津。
重庆江津,山川秀美、物产丰饶,钟灵毓秀,素有“万里长江一要津”之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江津已华丽蜕变为长江上游的航运枢纽与物资集散中心,成为重庆市内举足轻重的经济强区与工业大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2017年春,在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中。重庆真不赖食品有限公司在江津德感食品工业园,隆重开业!厂房内,十来条生产线随着运转,“真不赖”面包食品,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
实事求是地说,阮用兴的企业在园区食品厂中,规模、品种、品质,在重庆地区还小有名气。形成规模化生产,无论从职工人数,设备设施,销售渠道,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阮用兴坦言:公司秉承“品质第一、顾客至上”的宗旨,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为社会创造财富,致力于打造“绿色、健康、时尚、高品质”的产品。
根据他的管理理念,我感受到:一个企业家,必须坚守企业宗旨,诚信守法,这是根本。
一个人难能可贵的是,干一辈子,学一辈子。这期间,阮用兴一边管理企业,一边到重庆大学读本科,经过三年的努力拼搏,圆满完成了重庆大学的企业管理本科学业。
此时,阮用兴眼界开阔,思路清晰,他十分清楚:人才是企业生存之本,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在食品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以长远的发展眼光去审视企业的未来。文化与人才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他深谙此道。
他用三步走的方式,为他的食品企业量身打造。
高薪招聘管理人才,打造一支有创新意识的专业队伍,构建与现代企业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体系。
黄国伟,博士,国有企业的高管,阮总以高薪聘请,担任副总经理。他按照阮总的经营思路,制定出明确产权,政企分开,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机制。
于是,组建一支稳定、专业、高效、科学管理,以及研发、销售团队,开拓市场。
在办公室里,一批年轻知识分子在电脑前,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式办公;引入多条自动化生产线,用信息化进行管理。
企业发展,科技为第一要素,公司每年在销售收入的3%用于新品研发和工艺改进。
这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效果很好。成功注册了“兴心吉祥”“益早鲜”“果然高”“意德稻”等品牌商标,研发出数十款新品,销售网络覆盖重庆、湖南、贵州、吉林、四川、河北、广西、云南等省(区、市)。
在未来的日子里,阮用兴和林凤雨将继续携手前,共同迎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你瞧,市场总监林凤雨毫不掩饰她的自豪:“自公司成立以来,销售收入实现了32%的增长;新厂工程从开工到产权证办妥,仅用时不到一年,真正展现了深圳速度。”
我顺势将话题转向,一名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专注于企业的发展,还要积极参与相应的政治生活与社会活动。
近年来,公司通过不断创新与发展,公司荣获了“重庆市规上企业”“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重庆市江津区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糖果糕点行业协会理事单位”以及“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协会会员单位”等一系列称号。
在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证书、奖牌和奖杯。金字招牌上呈现出:阮用兴荣获了2024年度江津区“津工建功先进个人”“优秀民建副主委”“区优秀政协委员”殊荣。
他还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在区政协委员大会期间,深入基层,收集社情民意,写成提案和信息,被区政府和区协协采纳并实施。
同时,热心公益事业,向单位、医院、校园及各类赛事提供“真不赖”面包物品进行赞助,每年达10批次以上。他还与西湖镇百燕村的21户帮扶对象进行定点扶持,长达五年之久。连续十余年,他对老家福建枢洋村进行慈善捐赠,共计三百多万元。
今年7月10日,阮用兴获悉江津区中山镇老街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洪水,连夜生产一批面包,捐赠给受灾群众和抢险人员,让他们填饱肚子,加油救灾!一位企业家,展现出了他的大爱精神。
六、不断前行 超越自我
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新的公司、新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流水线运转起来了!
文章开篇时,“真不赖”重庆科技园开园了。新厂一期工程,在一年内建成30152平方米内投产。二期2.5万平方米的厂房仍在紧张施工中。
下午,我和余泳海,在阮用兴、林凤雨、吴耀华陪同下,穿着防护服,戴上口罩,去生产现场参观,我们隔着玻璃窗望去,三层楼的流水生产线,各色各样的面包扫码,真空包装,装箱,上车,一条龙,新鲜的面包当即运往各地。
林凤雨继续说,在新公司上班的职工,全天候在中央空调下工作,真正做到“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的现代化企业。
每当我打开手机时,林凤雨和她读三年级的小女儿,在抖音上,热情洋溢地介绍着新公司、新厂房、新产品;抖音中,“‘真不赖’中国好面包”的厂歌,飘入千家万户,一系列的宣传为新厂新公司带来新气象。
说实话,一个外地人,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以强人的勇气,全力打拼,赢得了风雨后的灿烂彩虹。
阮用兴这位企业家的独特眼光和社会责任感,做好中国面包。折射出他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