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禁伐40年江津四面山如何实现“两山”优质转化
黄艳 黄昌怀
40年前,重庆江津毅然决定在四面山禁伐,先于全国实施天然林禁伐政策13年。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如金石掷地,激荡起神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
2005年以来,江津区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生态定力,实现“两山”优质转化,交出历史性答卷:四面山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9.95%,林木蓄积量达202.38万立方米,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到每立方厘米2.9万个,水质常年保持Ⅰ类标准;在生态持续向好的同时,旅游接待量从1985年的1145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259.89万余人次,年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
这份沉甸甸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优异答卷,是“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重庆乃至全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典型范例。
坚决实施生态优先,紧抓“两山”理念核心要义。“两山”理念拓展了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理论,将自然资本确立为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两山”理念中具有革命性的理论突破,赋予生态环境以核心生产要素与自然资本的明确地位。40年前,四面山因过度采伐满目疮痍,森林覆盖率仅62%。停止伐木,修复生态,四面山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彻底摒弃了以破坏森林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使森林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北纬28°罕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基因库,发现9个植物新种、5个蛾类新种,藏酋猴、林麝等3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在此栖息,成为重庆首个鸟类环志监测站所在地。这一转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要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一旦被激活,便能产生远超短期经济利益的长期价值。
追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把牢“两山”转化主要路径。“两山”理念旗帜鲜明地指出:生态本身就是经济,“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发展的基础,绝非发展的对立面。其精髓在于,倡导通过生态转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生,指明将生态优势高效、可持续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禁伐初期,四面山面临“断粮式”阵痛。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四面山实现了从“卖木材”到“卖风景”的转型,2015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收入从零跨越到15亿元,“民宿+生态”“旅游+文化”新业态蓬勃兴起,富硒食材、“双生宴”等特色产业年产值超亿元。四面山“1314”爱情环线,串联中山古镇、爱情天梯、望乡台瀑布等爱情元素景点,成为知名“打卡”地。这种“点绿成金”的路径,与浙江余村“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蜕变异曲同工,彰显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可能。
注重政策连续性与公众参与协同,夯实“两山”转化制度保障和社会基础。40年禁伐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持续性和公众生态意识的提升。四面山实施禁伐后,江津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开启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从1988年至2005年,经过多轮撤并,四面山成立了四面山管理委员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政府全力推动特色民宿集群建设,引进20余家特色精品民宿,推进10余家农家乐提档升级,引进50余项休闲项目,丰富旅游体验,连续举办18届“七夕”东方爱情节,举办赛事活动超100场次,引流带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政府通过立法保护、生态补偿等措施巩固成果,而当地民众也逐渐认同绿色发展的价值,主动参与保护与开发。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共建”的机制,用40年书写了守护绿水青山的人,终将被绿水青山所眷顾。伐木工转身为造林先锋,林区路拓成旅游通途,哨所岗化作生态哨卡,伐木场转型为民宿集群。如今,巡山员的脚步丈量着青葱年轮,农家乐的炊烟飘散着生态红利,护绿积分制让每片叶子都标上价码,共管公约使每户人家都成为森林股东。这生动诠释着“两山”理念的社会基础。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节点,四面山的林涛在诉说:斧锯归匣,苍翠重披群山锦;草木生金,生态铺就富民路。江津用四十年实践证明:从“伐木经济”到“生态经济”,从砍树人变护林人,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利用,四面山坚定走在林草兴、生态兴、文明兴的道路上,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这同时为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以生态修复为基础,培育绿色产业,既能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挑战,又能促进民生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