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扎根四面山,一位年轻肿瘤科医生的基层支医答卷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9-11 10:29

江津融媒讯(记者 王茜 通讯员 郑丽娜)昨日,夕阳漫过四面山卫生院的窗棂,29岁的李镰仍在办公桌前梳理工作日志——笔记本上,巡诊路线、疑难病例、村民血压血糖的波动曲线,密密麻麻记录着她作为江津区中心医院“区聘镇用”派驻医生,在四面山镇365天的支医轨迹。随着2025年9月支医期结束,这位年轻的肿瘤科医师即将告别这片曾让她“从不适到不舍”的山乡。

2024年9月,李镰主动报名参与江津区“区聘镇用”人才下沉项目,从区级医院的肿瘤科诊室,走进了偏远乡镇的卫生院。“刚来时怕跟不上节奏,现在要走了,倒想多留几天再巡一次村。”翻着巡诊时和村民的合影,她的语气里满是感慨。这一年,她在四面山扛起多重角色,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守护健康。

行走乡间的“健康守门人”:“看病更要暖心”

四面山镇村落散落山间,不少慢性病老人行动不便。每月定期下村巡诊,成了李镰雷打不动的“必修课”。一年间,她带着血压计、血糖仪和20余种常用药,踏过40余次田间坡坎,为600余人次村民做基础体检、调整用药方案,坐在院坝里手把手教老人控糖、控压。

“你来了,我这心里就踏实了。”70多岁的高血压患者王婆婆常这样说。这份信任,让李镰把“看病”延伸到“暖心”:有位糖尿病老人饮食不规律,她连续3个月上门指导三餐搭配,帮老人把血糖稳稳控制在达标范围;遇到独居老人,她不仅留药,还会多坐十分钟聊聊家常,“山里的老人缺的不只是药,还有能听他们说话的人。”

卫生院里的“全能多面手”:把区级水平带到基层

到四面山卫生院后,李镰很快成了“顶梁柱”:每周固定坐诊,周均接诊超100人次;病房查房时,她总能敏锐捕捉复杂病情的细微变化;120急救电话一响,她总是第一个跳上车奔赴现场。

“李医生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区级医院的诊疗思维。”卫生院院长罗明江说。支医期间,李镰牵头参与疑难病例讨论,协助优化诊疗方案;定期开展处方点评,把区级医院的质控标准“搬”到卫生院;通过“传帮带”带教年轻医生,手把手教他们解读检查报告、规范诊疗流程。“基层缺的不是干劲,是方法。我把区医院的经验传过来,就能帮卫生院多提一分水平。”

山村群众的“健康讲师”:让防病知识入脑入心

除了坐诊巡诊,李镰还当起“健康讲师”:结合村民体检数据,针对高血压、关节炎等当地常见病开讲座,用“吃盐要像撒胡椒”“走路别学鸭子摇”这类接地气的话,把专业知识讲得明白好记;旅游旺季时,她主动承担景区应急医疗保障,曾在游客突发胸闷时快速处置、及时转诊,帮患者脱离心绞痛危险,“景区里游客多,多一分医疗准备,就多一分安全。”

365天的收获:“重新读懂‘医生’二字”

“回到区中心医院后,我还是会做肿瘤科医生,但这段经历让我重新懂了‘医生’的意义。”谈及支医收获,李镰说,基层医疗既要技术硬,更要心肠热,“以前在科室关注的是病灶,现在知道,医生要看到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这一年,我在给村民看病,也在跟着他们学怎么做人。”

据了解,江津区“区聘镇用”机制已推动84名区级医疗骨干下沉乡镇,既补上了基层医疗的“人才缺口”,也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了百姓身边。而像李镰这样的年轻医生,正带着基层的温度与思考,成为医疗联动中的鲜活力量,让“区镇医疗手拉手”的暖流,持续淌进江津的山山水水。

编辑:曾维婕
编审:肖彦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