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名藏族青年的重庆“好阿哥”

来源:江津融媒体中心    2025-09-15 09:25

在重庆江津双福的重庆云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训科技”)办公区内,85名藏族青年正专注地面对电脑屏幕,指尖在键盘上跃动。腕间的藏式银镯,在蓝光映照下流转出温暖光泽。

云训科技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期与长安汽车、美团、京东、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合作,提供数据审核、数据标注、AI训练等技术支持,深度参与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云训科技

为何一家员工才210人的高新企业,会汇聚这么多来自雪域高原的年轻面孔?答案,指向一位被他们亲切唤作“阿哥”(藏语:哥哥)的重庆青年——云训科技总经理施航。

近年来,施航以企业家的远见与担当,主动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民族团结大局和援藏工作安排,不惧风险、不计得失,先后招录85名藏族青年,从零开始培训技能,帮助他们从技术“小白”成长为能自主开发软件的专业人才,带领云训科技成为重庆市吸纳藏族大学生就业最多的企业;他更以“重庆阿哥”的温暖,交真心、解急难、促交融,让汉藏青年如同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同心同行。

在企业的良性发展中,施航和这群藏族青年,从相距1382公里的雪域高原和山城热土双向奔赴,投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洪流,既成就了藏族青年自立自强的的脚踏实地,也点燃了他们有朝一日回报家乡的梦想。

选择挑战 他用初心让梦想一起照进现实

2023年6月,施航刚出任云训科技总经理,正全力带领团队开拓市场。那时,公司急需攻克一项重要任务——开发藏语转写软件,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系统西藏地区的数据标注。为了收集最地道的语料和需求,施航多次深入西藏,走进高校。

在高原,他结识了许多淳朴热情的藏族大学生。一次家访,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

海拔3500米的类乌齐县,寒风裹挟着稀薄的氧气,藏族姑娘卓玛全家七口人挤在低矮的土木房里,爷爷奶奶需长期服药,父母背已佝偻……“全家供我读完了大学,我却找不到工作。”卓玛带着哭腔的诉说,成了施航记忆中最沉重的画面。

卓玛的困境,并非个例。语言和文化存在一定程度障碍、就业信息不够对称、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实践脱节等问题,让藏族青年在毕业求职时遇到重重困难,减少了他们融入主流经济、锻炼成长的机会。

 

施航看望藏族青年扎西曲培的家人

“看到卓玛,就像看见年轻时的自己,只是她脚下的路更加艰难。”施航曾从事高校就业工作,深知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一个困难的家庭意味着什么。回到重庆后,卓玛彷徨的眼神,成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

契机出现在2024年。时值重庆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施航了解到重庆与昌都两地携手开展“百人组团”就业行动,计划帮助一批藏族大学生到重庆稳定就业。“这正是我想做的事。”施航眼中燃起了光亮。

“招聘七八十个藏族大学生,藏族员工在公司占比超三分之一,身边不少人都劝我慎重考虑。”施航坦言,他内心也很忐忑——公司正处在起步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次性引入数十名几乎零基础的员工,他们能否顶住压力、跟上快节奏?能否稳定下来真正成长为战斗力?这一切都是未知数。“公司的每一个项目都关乎存亡,七八十个藏族员工分配到各个项目组,一旦他们达不到工作要求,导致项目滞后不能按时交付,对公司而言就是致命的打击。”此外,语言沟通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对公司的管理和经营也是不小的挑战。

 

去往昌都市的路上,施航在路边吸氧

一边是公司的生存压力,一边是藏族青年渴望改变命运的企盼,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选择。

但反复思索后,施航更看重这份选择背后的意义:“作为数据服务企业,我们需要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才,藏族青年的加入能为团队注入新活力;而且我相信藏族青年身上那份淳朴、真诚与韧劲,只要我们愿意付出耐心去培养、去磨合,一定能一起创造未来。”

2024年,云训科技分两批接收了85名区外就业的藏族大学生。施航的“援藏梦”和藏族青年们的“就业梦”,终于跨越千里,照进了现实。

技术加持 他用匠心浇灌格桑花绽放

决心已下,实践却充满挑战。当这批藏族青年真正坐到工位前,基础的薄弱程度远超预期。大部分人对数据处理领域一无所知,更有个别青年,连键盘都不熟悉,手指悬在半空,眼中满是无措。

西绕伦珠,便是让施航格外揪心的一个孩子。7岁时,西绕伦珠父母因车祸双双离世。他与聋哑的姑姑相依为命。近两年,姑姑的眼睛也生病了,西绕伦珠迫切需要这份工作,挣钱为姑姑治疗眼睛。

连续3次面试,无论是沟通的流畅度还是技能的储备,西绕伦珠都远未达到岗位要求。但施航了解到他的身世后,决定留下他。

 

藏族青年们研究标注技术

刚入职的日子,对西绕伦珠来说格外艰难。“别人一天能做700条数据,我一天只能做40条左右。”西绕伦珠一度濒临淘汰边缘。焦虑与不甘日夜困扰着他:“她一只眼睛看不见了,又是一个聋哑人,我现在心里特别担心。如果她两只眼睛都看不见了,又听不见,生活怎么过……”

施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拿出加倍的耐心,将标注规范“掰开揉碎”讲解,亲自示范操作。西绕伦珠完成的任务,他都安排专人进行“一对一”复核和指导。

“很多地名、路标、车型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一个概念,常常要讲三遍、四遍,甚至画图示意才能理解透彻。”施航说。他自己也成了“救火队员”,经常在午休或下班后,给西绕伦珠等几个基础最弱的孩子“开小灶”,传授自己摸索出来的记忆技巧和效率提升的“小窍门”。

在藏族青年们慢慢熟悉工作、跟上节奏之后,施航还带领藏族青年投入研发工作,其中一项重点是“藏汉双语标注辅助工具”的开发。过程中,他们遇到一个难题:藏文敏感词过滤系统。传统过滤机制对藏文语境中的敬语、俳句、区域性表达识别率极低。

为了提高识别准确率,藏族青年们自发整理了一份上千条的藏语文化词库,仔细标注不同地区的表达差异与情感色彩,常常为了一个词的恰当注释争论到凌晨。他们没有抱怨,反而笑着说:“我们是在给AI教母语。”

在经过4个月日夜奋战、上百次测试调试之后,他们自主研发的“基于多模态藏文语境的数据清洗工具V1.0”终于完成。目前工具正在迭代升级,计划年底前完成测试,并申报软件著作权。

从面对键盘的茫然,到能参与创新研发,施航用匠心与耐心,带领藏族青年们一点一滴拥抱技术、扎根行业。他们不仅成长为合格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深度参与2项软件著作权的开发,还与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的学生组队,在重庆市“优创优帮”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中获奖。在施航与团队的全力攻坚下,云训科技迅速崛起,成功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从海拔3500米的高原来到重庆,参与前沿的信息技术产业,亲手把知识变成有价值的产品,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西绕伦珠说着,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在施航的守护下,这群从雪域走来的青年,就像一朵朵坚韧的格桑花,在山城重庆的沃土上扎根、生长、绽放,他们带着高原的纯净与顽强,冲破语言与技能的阻碍,在信息技术的舞台上实现了自我蜕变。

温暖守护 他用爱心让世界看见他们的光芒

远离家乡,也曾让藏族青年们感到迷茫与孤独。内向的泽吉,大学四年都在昌都度过,这是她第一次走出西藏。

“刚来的时候特别想家,重庆时常被雾气笼罩,让我忍不住想起西藏的蓝天、雪山和草原。”说起最初的日子,泽吉的语气里还带着几分怅然。

 

施航指导藏族青年扎西曲培进行数据标注

为了让这群离家的孩子在重庆感受到“家”的温暖,施航花了不少心思——

每季度举办生日会,当季生日的所有员工都围坐在一起,吃蛋糕、玩游戏、吐心声;

知道很多藏族青年喜欢踢足球,他就牵头组建了公司足球队,带着15名藏族青年征战江津区运动会,看着他们在赛场上肆意挥洒汗水、为团队荣誉拼搏,施航比自己获奖还开心;

藏历新年,他提前布置办公室,准备酥油茶、青稞饼等藏式美食,组织联欢活动,让孩子们在异乡也能沉浸式感受到熟悉的节日氛围;

……

在藏族青年们心中,施航早已不是单纯的“老板”,更是可以信赖、依靠的“阿哥”。生活里的大小事,他们都愿意跟施航说;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找“阿哥”商量。

2025年3月的一个晚上,一位名叫洛松土多的藏族青年焦急地找到施航,想借4000元钱救急——家乡的亲人突发急病需要手术,身边亲朋好友一时凑不齐这笔“救命钱”。施航二话没说,立刻掏出手机转账。

后来,洛松土多因家庭原因返回了西藏。但他从未忘记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几个月后,当施航前往昌都对接新一批青年时,洛松土多特意从遥远的牧区赶来,手里紧紧攥着一包用藏布包裹的虫草。“阿哥,这是我们家乡的虫草,你拿回去给家人补身体,谢谢您当初帮我!”说着,他把虫草往施航手里塞,眼神里满是真诚与感激。

施航的用心,让重庆慢慢褪去“异乡”的标签,成为藏族青年们扎根的“第二故乡”。

曾经因天气而感到压抑的泽吉,如今早已爱上了这片土地:“在重庆,我不但有工作,有朋友,还有像家人一样的‘阿哥’,我们‘来得了’‘留得下’,更能‘干得好’,更希望有一天,把我学到的带回家乡去创业,为建设更加美好的西藏贡献力量。”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是雪域高原奋进的新青年,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格桑花,要让世界看见我们的光芒……”藏历新年晚会上,藏族青年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饰,齐声高唱。

歌声清亮激昂,穿过夜空,不仅满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更激荡着建设祖国的磅礴奋斗豪情。这光芒,是个人成长的耀眼星光,是民族同心的温暖霞光,更是新时代青年携手逐梦、共筑中国梦的璀璨光芒。

记者廖洋、刘星欣、宋军明、王彦龙、吕晓、廖秋平、朱岚、陆海银、王笑伊

今日关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