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坪镇:违规建房引发邻里纠纷,人民调解巧化干戈
江津融媒讯(通讯员 杨钦雲)近日,江津区支坪司法所联动仁沱社区,成功化解一起因建房违规引发的邻里纠纷。居民钟某与邻居陈某在社区调解员的见证下握手言和,并签署了一份包含经济补偿、环境整改和未来权益保障的调解协议。持续近一个月的邻里矛盾得到圆满化解。
去年,钟某购买了位于陈某家左侧的老房,随后拆除旧房开始新建。今年春季,陈某家人发现钟某在建房屋二楼超出原地基约一米,认为其违规施工,影响自家采光、出行及未来建房空间。双方多次理论未果,矛盾逐渐升级。
社区调解员、居民组长及网格员虽多次介入,但钟某初期态度强硬,坚称“自家建房与他人无关”,调解一度陷入僵局。后陈某一家向国土和房管部门投诉,经专业鉴定,钟某房屋确实未按图纸施工,并对邻居造成实质性影响。在部门批评教育下,钟某认识到错误并同意协商。
在双方首次调解时,钟某承认错误愿意赔偿,但双方在赔偿金额上产生分歧,钟某认为陈某以2.8万元的市价赔偿要求金额过高,难以接受,调解未能达成一致。
支坪司法所调解员并未放弃,而是采取“背对背”沟通方式,分别与双方深入交流,梳理核心诉求。调解员发现,矛盾焦点不仅在于赔偿金额,更涉及采光保障、环境整治和未来建房权益等深层问题。在掌握双方真实意愿后,调解员组织第二次座谈,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提出“经济补偿+实事项目+权益保障”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最终,双方达成四项协议:钟某向陈某一家支付补偿款18000元;负责安装一盏巷道路灯保障公共照明;房屋建成后清理建筑垃圾并水泥铺设过道;明确约定若陈某家未来重建房屋,钟某不得阻挠。
“调解不仅要看眼下,更要看长远。”支坪司法所调解员指出,本次调解成功的关键在于既有法律依据支撑,又充分考虑了双方的实际利益与心理预期,通过经济补偿加实事帮扶的方式,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这起纠纷的顺利解决,体现了基层调解在化解民间矛盾中的灵活性与实效性,也为处理类似邻里建房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